激光視盤
編輯(了解如何以及何時刪除此模板消息)
激光視盤 (LD) 是一種家庭視頻格式和xxx個商業光盤存儲介質,最初于 1978 年在美國作為 MCA DiscoVision(也簡稱為 DiscoVision)獲得許可、銷售和營銷。其直徑通常跨越 30 厘米( 12 英寸)。 與大多數光盤標準不同,激光視盤不是完全數字化的,而是需要使用模擬視頻信號。
盡管這種格式能夠提供比其消費類競爭對手——VHS 和 Betamax 錄像帶更高質量的視頻和音頻——但激光電視盤從未在北美得到廣泛使用,這主要是由于播放器的高成本和無法錄制電視節目 . 它最終確實在該地區獲得了一些關注,并在 1990 年代變得有些流行。 它在歐洲和澳大利亞不是流行的格式。
相比之下,這種格式在日本和東南亞較富裕的地區(如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更為流行,并且是 1990 年代香港流行的視頻租賃媒體。 其卓越的視頻和音頻質量使其在其生命周期內成為視頻發燒友和電影愛好者的熱門選擇。 激光視盤背后的技術和概念是后來光盤格式的基礎,包括 Compact Disc (CD)、DVD 和 Blu-ray (BD)。
歷史
編輯David Paul Gregg 和 James Russell 于 1963 年發明了使用透明光盤的光學視頻錄制技術(并于 1970 年和 1990 年獲得專利)。 Gregg 的專利于 1968 年被 MCA 購買。到 1969 年,飛利浦開發了一種反射模式的視頻光盤,與透明模式相比具有優勢。 MCA 和飛利浦隨后決定共同努力,并于 1972 年首次公開展示了該視盤。
激光視盤于 1978 年 12 月 11 日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首次上市,即 VHS VCR 推出兩年后,CD(基于激光光盤技術)推出四年前。 最初于 1978 年作為 MCA DiscoVision(也簡稱為 DiscoVision)獲得許可、銷售和營銷,該技術以前在內部稱為光學視盤系統、反射光學視盤、激光光學視盤和 Disco-Vision(帶連字符), xxx批玩家將這種格式稱為“視頻長時間播放”。
Pioneer Electronics 后來購買了該格式的多數股權,并于 1980 年將其同時作為 LaserVision(格式名稱)和激光視盤(品牌名稱)進行營銷,一些發行版非正式地將此媒體稱為激光視頻光盤。 飛利浦生產播放器,而 MCA 生產光盤。 飛利浦與 MCA 的合作沒有成功,幾年后就終止了。 負責早期研究的幾位科學家(Richard Wilkinson、Ray Dakin 和 John Winslow)創立了 Optical Disc Corporation(現為 ODC Nimbus)。
1979 年,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開設了報紙展覽,該展覽使用交互式激光視盤讓參觀者可以搜索任何芝加哥論壇報的頭版。 這是公眾訪問博物館中電子存儲信息的早期示例。
激光視盤于1981年10月在日本推出,2009年停產前共售出約360萬臺激光視盤播放器。
1984年,索尼推出了一種可以存儲任何形式的數字數據的激光視盤格式,作為一種類似于CD-ROM的數據存儲設備,具有3.28GB的大存儲容量,可與11年后問世的DVD-ROM格式相媲美 1995年。
xxx個在北美銷售的激光電視盤是 1978 年 12 月 15 日在 MCA DiscoVision 發行的《大白鯊》。北美最后一個發行的游戲是派拉蒙公司于 2000 年 10 月 3 日發行的《亡靈大逃亡》。十幾個左右的游戲 繼續在日本上映至2001年9月21日,最后上映的日本電影是香港電影嘉禾的東京攻略。 激光視盤播放器的生產一直持續到 2009 年 1 月 14 日,當時先鋒停止生產。
據估計,在 1998 年,激光視盤玩家約占美國家庭的 2%(約 200 萬)。
相比之下,在 1999 年,玩家占日本家庭的 10%。 激光視盤播放器全球共售出1680萬,其中先鋒售出950萬。
到 2001 年,由于不再生產媒體,激光視盤在北美零售市場已完全被 DVD 取代。 直到 2001 年底,播放器仍從日本出口到北美。這種格式在美國收藏家中保持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在日本更受歡迎,這種格式在其生命周期內得到了更好的支持和更普遍。 在歐洲,激光視盤一直是一種晦澀的格式。 它被英國廣播公司 (BBC) 選擇用于 80 年代中期的 BBC Domesday 項目,這是一個以學校為基礎的項目,以紀念英國最初的 Domesday Book 誕生 900 周年。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