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傳輸協議
編輯通信協議是一種規則系統,它允許通信系統的兩個或多個實體通過物理量的任何種類的變化來傳輸信息。 該協議定義了通信的規則、語法、語義和同步以及可能的錯誤恢復方法。 協議可以通過硬件、軟件或兩者的組合來實現。
通信系統使用明確定義的格式來交換各種消息。 每條消息都有一個確切的含義,旨在從為特定情況預先確定的一系列可能的響應中引出響應。 指定的行為通常與其實現方式無關。 網絡傳輸協議須經有關各方同意。 為了達成協議,協議可能會發展成為技術標準。 編程語言對計算的描述相同,因此協議和編程語言之間有一個密切的類比:協議用于通信,就像編程語言用于計算一樣。 另一種表述指出,協議用于通信,算法用于計算。
多個協議通常描述單個通信的不同方面。 一組旨在協同工作的協議稱為協議套件; 當在軟件中實現時,它們是一個協議棧。
互聯網通信協議由互聯網工程任務組 (IETF) 發布。 IEEE(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處理有線和無線網絡,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處理其他類型。 ITU-T 處理公共電話交換網 (PSTN) 的電信協議和格式。 隨著 PSTN 和 Internet 的融合,標準也正朝著融合的方向發展。
通信系統
編輯歷史
術語協議在數據交換上下文中的首次使用之一出現在 Roger Scantlebury 和 Keith Bartlett 于 1967 年 4 月撰寫的題為 A Protocol for Use in the NPL Dat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的備忘錄中。
在 ARPANET 上,1969 年主機到主機通信的起點是 1822 協議,它定義了到 IMP 的消息傳輸。 ARPANET 的網絡控制協議 (NCP) 于 1970 年首次實施。NCP 接口允許應用軟件通過實施更高級別的通信協議跨 ARPANET 進行連接,這是協議分層概念的早期示例。
Robert E. Kahn 和 Vint Cerf 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進行的網絡研究促成了傳輸控制程序 (TCP) 的制定。 它的 RFC 675 規范是 Cerf 與 Yogen Dalal 和 Carl Sunshine 于 1974 年 12 月編寫的,此時仍然是一個整體設計。
國際網絡工作組同意無連接數據報標準,該標準于 1975 年提交給 CCIT,但未被 ITU 或 ARPANET 采用。 國際研究,特別是 Rémi Després 的工作,為 1976 年 ITU-T 基于虛擬電路的 X.25 標準的開發做出了貢獻。計算機制造商開發了專有協議,例如 IBM 的系統網絡架構 (SNA) ,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的 DECnet 和 Xerox 網絡系統。
TCP 軟件被重新設計為模塊化協議棧。 最初稱為 IP/TCP,它于 1982 年安裝在 SATNET 上,1983 年 1 月安裝在 ARPANET 上。如 RFC 1122 和 RFC 1123 中所述,到 1989 年開發了完整的協議套件,為 TCP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IP作為一個綜合協議族作為新興互聯網的核心組成部分。
通信標準參考模型的國際工作導致了 1984 年發布的 OSI 模型。在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的一段時間里,工程師、組織和國家在哪個標準、OSI 模型或互聯網的問題上出現了兩極分化 協議套件,將產生xxx和xxx大的計算機網絡。
概念
通過網絡或其他媒體在設備之間交換的信息受可以在通信協議規范中規定的規則和約定的約束。 通信的性質、實際交換的數據和任何狀態相關的行為都由這些規范定義。 在數字計算系統中,規則可以用算法和數據結構來表達。 協議用于通信,就像算法或編程語言用于計算一樣。
操作系統通常包含一組協作進程,這些進程操縱共享數據以相互通信。 這種通信由易于理解的協議管理,這些協議可以嵌入到流程代碼本身中。 相反,由于沒有共享內存,通信系統必須使用共享傳輸介質相互通信。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