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記板
編輯場記板(也稱為 dumb slate 等各種其他名稱)是一種用于電影制作和視頻制作的設備,用于幫助同步畫面和聲音,并在拍攝和錄音時指定和標記各種場景和鏡頭。 它由拍板裝載機操作。
當聲音和畫面不同步時,就會出現唇瓣。
歷史
編輯將兩根棍子鉸接在一起的拍板是由 F. W. Thring(演員 Frank Thring 的父親)發明的,他后來成為澳大利亞墨爾本 Efftee Studios 的負責人。 將木棍和石板放在一起的隔板是 Leon M. Leon(1903-1998)先驅音響工程師的改進。
描述
編輯拍板結合了一塊黑板或亞克力板,頂部有一組拍板。 石板上顯示作品名稱、即將演出的場景和鏡頭等信息; 一名攝影助理拿著拍板,讓拍板在攝像機的視線范圍內,拍桿已經打開,說出信息以便錄音,然后拍打拍桿關閉。
在視覺軌道上很容易識別膠卷的關閉,在單獨的音軌上很容易識別尖銳的拍手噪音。 稍后可以通過匹配聲音和動作來精確同步這兩個軌道。 由于每次拍攝都在視覺和音頻軌道上進行識別,因此電影片段很容易與音頻片段匹配。
目的
編輯找到一種同步視覺和音頻軌道的方法對于傳統電影制作至關重要,因為膠片對光而不是聲音有反應。 在電影拍攝期間,音軌始終由音頻工程師使用單獨的系統在單獨的媒體上錄制(所謂的雙系統錄制)。 (對于早期的有聲電影,音軌的回放在后期制作期間與光盤錄音技術同步;工程師后來想出了如何使用電影錄音技術直接將音軌添加到發行版中。)失敗 使用場記板可以防止電影剪輯師將電影鏡頭上的視覺圖像與伴隨的錄音同步,就像延遲已久的電影《奇異恩典》實際發生的那樣。
后來開發了將聲音直接錄制到膠片(技術上是膠片上的磁條)的方法,作為與膠片相機集成的單個系統的一部分(所謂的單系統記錄),最常用于像 Super 這樣的小格式 8部電影。 然而,單系統錄音并沒有使場記板過時。 首先,膠片錄音的單系統錄音在音質上明顯不如傳統的雙系統錄音。 其次,單系統錄制的素材難以拍攝和編輯。 由于聲音播放頭不能擋住放映機門并且必須放在門之后,因此音軌必須偏移幾幀(通常提前 28、26 或 18)以與門中的幀保持同步。 對于這樣的鏡頭,當演員的嘴唇停止移動時切換到下一個鏡頭將有可能切斷他們的最后一個音節,除非配樂是在單獨的系統上復制和編輯的,并且必須指示演員暫停以允許進行此類剪切 . 由于這些技術限制,電影業繼續使用雙系統錄制專業品質的電影項目。
建設
編輯傳統的拍板由一塊木板組成,其頂部附有鉸鏈式拍板。 現代場記板通常在白板或半透明丙烯酸玻璃石板上使用一對木棍(后者通過來自即將拍攝的場景的光線很容易辨認)。 拍手桿傳統上有黑色和白色的對角交錯線,以確保在大多數照明條件下拍手的清晰視覺。 近年來,帶有校準色條的棍子已經面世。
Digislates 只是帶有顯示 SMPTE 時間碼的內置電子盒的記事板。 場記板上顯示的時間碼將與攝像機的內部時鐘同步,因此從理論上講,編輯人員應該可以輕松地從視頻文件和聲音剪輯中提取時間碼元數據并將它們同步在一起。 然而,在長時間的拍攝過程中,電子時間碼仍然會發生漂移,因此場記板上的拍板桿仍然需要合攏,以確保在匹配數字時間碼失敗時,有一種手動同步鏡頭和音頻的方法。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