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視頻
編輯數字視頻是以編碼數字數據的形式移動視覺圖像(視頻)的電子表示。 這與模擬視頻形成對比,模擬視頻以模擬信號的形式表示移動的視覺圖像。 數字視頻包括一系列快速連續顯示的數字圖像。
數字視頻是將音頻和視頻混合在一起制作的。 收集的數據用于創建視頻,而不是將一系列照片放在一起。 數字視頻具有易于復制、組播、易于分享和存儲等諸多優點。 錄制在磁帶上的視頻在計算機上的媒體播放器上使用。 數字視頻由以每秒 15、24、30 和 60 幀的頻率快速顯示的圖像組成。
數字視頻于 1986 年以 Sony D1 格式首次商業化,它以數字形式記錄未壓縮的標準清晰度分量視頻信號。 除了未壓縮格式外,當今流行的壓縮數字視頻格式還包括 H.264 和 MPEG-4。 用于數字視頻播放的現代互連標準包括 HDMI、DisplayPort、數字視頻接口 (DVI) 和串行數字接口 (SDI)。
數字視頻可以復制和復制而不會降低質量。 相反,當模擬源被復制時,它們會經歷世代損失。 數字視頻可以存儲在藍光光盤等數字媒體、計算機數據存儲中,或通過互聯網流式傳輸給在臺式計算機屏幕或數字智能電視上觀看內容的最終用戶。 如今,電視節目和電影等數字視頻內容還包括數字音頻配樂。
歷史
編輯數字視頻攝像機
數字攝像機的基礎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 (MOS) 圖像傳感器。 xxx個實用的半導體圖像傳感器是電荷耦合器件 (CCD),由 Willard S. Boyle 于 1969 年發明,他因在物理學方面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 隨著 CCD 傳感器在 20 世紀 7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初期的商業化,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娛樂行業開始慢慢地從模擬視頻轉向數字成像和數字視頻。 CCD 之后是 1990 年xxx發的 CMOS 有源像素傳感器(CMOS 傳感器)。 CMOS 因其體積小、速度快和功耗低而大有裨益。 CMOS 目前最常見于 iPhone 的數碼相機中,用作設備的圖像檢查器。
數字視頻編碼
在 20 世紀 70 年代,脈沖編碼調制 (PCM) 引發了數字視頻編碼的誕生,要求標準清晰度 (SD) 內容達到 45-140 Mbps 的高比特率。 到 1980 年代,離散余弦變換 (DCT) 成為數字視頻壓縮的標準。
xxx個數字視頻編碼標準是 H.120,由(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或 CCITT(現為 ITU-T)于 1984 年創建。H.120 由于性能較弱而不實用。 H.120 基于差分脈沖編碼調制 (DPCM),這是一種對視頻編碼效率低下的壓縮算法。 在 80 年代后期,許多公司開始試驗 DCT,這是一種更有效的視頻編碼壓縮形式。 CCITT 收到了 14 項基于 DCT 的視頻壓縮格式的提案,相比之下,只有一項基于矢量量化 (VQ) 壓縮的提案。 H.261標準是在DCT壓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為xxx個實用的視頻編碼標準。 自 H.261 以來,DCT 壓縮已被隨后的所有主要視頻編碼標準采用。
MPEG-1 由電影專家組 (MPEG) 于 1991 年開發,旨在壓縮 VHS 質量的視頻。 它于 1994 年由 MPEG-2/H.262 繼承,成為 DVD 和 SD 數字電視的標準視頻格式。 緊隨其后的是 1999 年的 MPEG-4/H.263,然后在 2003 年緊隨其后的是 H.264/MPEG-4 AVC,它已經成為使用最廣泛的視頻編碼標準。
數字視頻制作
從 20 世紀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引入了內部運作數字化的視頻制作設備。 其中包括時基校正器 (TBC) 和數字視頻效果 (DVE) 單元。 他們通過采用標準模擬復合視頻輸入并在內部將其數字化來進行操作。 這使得校正或增強視頻信號變得更加容易,如在 TBC 的情況下,或在 DVE 設備的情況下操縱和添加視頻效果。
然后將經過數字化和處理的視頻信息轉換回標準模擬視頻以供輸出。
后來在 1970 年代,專業視頻廣播設備制造商,如博世(通過其 Fernseh 部門)和 Ampex 在其研發實驗室開發了原型數字錄像機 (VTR)。 Bosch 的機器使用經過改進的 1 英寸 B 型錄像帶傳輸器并錄制了早期形式的 CCIR 601 數字視頻。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