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1 要素價格均等化
要素價格均等化
編輯要素價格均等化是保羅·A·薩繆爾森 (Paul A. Samuelson, 1948) 提出的一種經濟理論,它指出,由于國際化,相同生產要素的價格,如工資率或資本租金,將在各國之間趨于均衡 商品貿易。 該定理假設有兩種商品和兩種生產要素,例如資本和勞動力。 該定理的其他關鍵假設是,由于商品的自由貿易,每個國家都面臨相同的商品價格,使用相同的技術進行生產,并生產兩種商品。 至關重要的是,這些假設導致要素價格在各國之間均衡,而不需要要素流動,例如勞動力遷移或資本流動。
這個理論的一個簡單總結是,當產出品的價格在轉向自由貿易的國家之間均衡時,那么要素(資本和勞動力)的價格也將在國家之間均衡。
因此,在兩國經濟有效地融合成為一個市場之前,無論哪個要素的價格最低,都會因此相對于經濟中的其他要素變得更加昂貴,而價格最高的要素往往會變得更便宜。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生產要素的回報取決于其邊際生產力的價值。 一個要素(如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又取決于所使用的勞動力數量和資本數量。 隨著一個行業中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下降。 隨著資本量的增加,勞動的邊際生產率上升。 最后,生產力的價值取決于市場上商品的產出價格。
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工資。 當兩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時,兩國從事相同工作的工資趨于接近。
作為 Heckscher-Ohlin 模型假設的結果,該結果首先在數學上得到證明。
簡單地說,這個定理說,當產出品的價格在轉向自由貿易的國家之間均衡時,那么投入要素(資本和勞動力)的價格也將在國家之間均衡。
該理論由 Abba Lerner 于 1933 年獨立發現,但于 1952 年發表。勒納圖仍然是教授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分析工具。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198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