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大學

    長期建檔 鎖定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校園介紹

    廣州中醫藥大學位于美麗的羊城廣州,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國首批創辦的4所中醫藥高等學府之一,學校有廣州三元里、大學城2個校區,占地1377畝,建筑78萬多平方米,設備總值4.9億元,擁有教育科技查新工作站、測試中心、實驗動物中心和大型室內文體活動場所,下設國際學院、xxx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深圳臨床醫學院、基礎醫學院、中藥學院、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護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人文社科學院、醫學信息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體育健康學院等二級學院15個,以及臨床藥理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脾胃研究所、鄧鐵濤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青蒿研究中心、中藥資源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東莞數理工程研究院、華南中醫藥協同創新中心、國際中醫藥醫學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中心、院)。

      截至2014年,有教職員工(含附屬醫院)5000多人,學校有雙聘院士3人、國醫大師1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2人,正高職稱408人、副高職稱594人、博士生導師242人、碩士生導師1125人(導師含非直屬附屬醫院)。擁有xxx教學團隊2個。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38人。

       歷史沿革

    廣州中醫藥大學1956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原成立,是中國最早的4所中醫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礎是成立于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1924年9月15日,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建成舉行開學典禮。

      1933年,在學校對面建了附屬廣東中醫院,供教師臨床及學生實習之用。

      1940年更名為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

      1952年,廣東省中醫學校成立,依托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辦學。

      1953年,停止招生。

    教學樓1956年,廣州中醫學院在廣州成立。同年開始招生,學校從全省各地征調及聘任一批經驗豐富的中醫擔任教師。

      1957年,經上級批準,學校在三元里擇地,新建校址。

    開始后,學校停止招生,校名改為廣東中醫學院。

    結束后,學校恢復了廣州中醫學院的名稱。

      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全國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學校之一。

    1992年,中國自然研究會與《醫學與哲學》社在廣州中醫藥大學舉辦首屆全國醫學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大會上發表了曾邦哲(曾杰)國際上xxx篇論系統醫學(藥學)概念、模型與原理的學術論文。

      1995年學校更名為廣州中醫藥大學。

    學校新校區2002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開展非醫攻博(非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攻讀中醫學博士學位)試點工作的單位之一。

      2003年,在抗擊的戰斗中,學校一附院、二附院被評為廣東省抗先進單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附院實現了病人零死亡,醫務人員零感染。二附院兩位女專家受聘到協助治療,這是xxx次在公立醫院使用中醫藥。

    2004年,學校主體進入大學城。

    2005年,學校首次承擔973計劃項目,鄧鐵濤教授出任首席科學家。

       科研 研究機構

    廣州中醫藥大學截至2014年,學校已建成5個國家科技部重點實驗室(中心、)和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室、中心、)。建成了5個綜合性教學實驗室和1個臨床教學綜合實驗室。擁有科技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5個,部(局)級重點實驗室19個(含4個合作)。4個科技部重點實驗室(中心、),23個部省及廳級重點實驗室(中心、)。其他校級研究機構10個。

    學校下設14個院部等教學單位;其中包括與廣東省中醫藥局合辦的廣東省中醫藥職業學院;與學校實行統一領導管理體制的廣州中醫藥研究院。下設4所直屬附屬醫院和20所非直屬附屬醫院以及合辦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祈福醫院

      實驗室名稱

      立項部門

      負責人

      驗收時間

      國家中藥現代化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

      賴小平

      2002年

      國家新藥(中藥)安全評價(GLP)研究重點實驗室

      科技部(國)

      王寧生

      2001年

      國家新藥(中藥)臨床試驗(GCP)研究中心

      賴世隆

      2001年

      國家中藥材種植栽培示范化研究示范(GAP)

      徐鴻華

      2002年

      現代中成藥工程技術中心

      教育部

      陳英華

      2001年批準

      中藥資源科學重點實驗室

      陳蔚文

      2007年

      中藥藥理實驗室(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鄭廣娟

      2009年批準

      中藥藥理(消化)實驗室(實驗室)

      陳蔚文

      原蟲與病毒實驗室(實驗室)

      符林春

      中藥制劑實驗室(實驗室)

      丘小惠

      生物學實驗室(實驗室)

      韓凌

      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實驗室)

      方永奇

      免疫實驗室(實驗室)

      王培訓

      中藥化學實驗室(實驗室)(新)

      賴小平

      中藥藥理(藥效評價)實驗室(實驗室)(新)

      吳清

      中藥藥代動力學實驗室(實驗室)(新)

      曾星

      核醫學實驗室(二級實驗室)

      陳芝喜

      2004年批準

      國家藥品臨床研究(一院)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

      張惠臣

      1999年批準

      國家藥品臨床研究(二院)

      賴世隆

      國家藥品臨床研究(粵海醫院)

      符林春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臨床研究培訓中心

      賴世隆

      2000年批準

      廣東省中醫證候臨床研究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羅云堅

      1999年批準

      新藥非臨床安全評價中心

      王寧生

      新藥臨床實驗研究中心

      賴世隆

      廣東省中醫急癥研究重點實驗室

      黃培新

      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合作)

      王寧生

      2000年批準

      廣東省新藥篩選重點實驗室(合作)

      賴小平

      2001年批準

      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技術平臺(合作)

      鄒移海

      廣東省中醫治法與中藥創制研究重點實驗室

      2010年批準

      廣東省代謝性疾病中醫藥防治重點實驗室

      郭姣

      2011年批準

      中藥新藥研發重點實驗室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

      賴小平

      2006年批準

      中醫疑難病證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教育廳

      林培政

      2001年批準

      中藥資源科學

      廣東省教育廳

      陳蔚文

      2005年批準

      中藥有效性與安全性研究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教育廳

      王寧生

      2006年批準,20111年1月驗收,達標

      中醫病機與治法研究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教育廳

      2007年批準

      中醫女性生殖調節與安全性研究

      廣東省教育廳

      羅頌平

      2010年批準

      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中心(合作)、國家 新藥(中藥)臨床試驗中心(GCP)、國家新藥(中藥)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GLP)重點實驗室、國家中藥材 規范化種植研究(GAP)。

      國家中成藥工程中心、DME國家 培訓中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臨床研究培訓中心、國家藥品臨床研究(3個)、全國中藥制劑與劑型改 革、中醫藥防治熱帶病實驗室、臨床流行病學應用實驗室、中醫急癥實驗室、全國中醫急癥醫療中心(2個) 、全國髖關節經醫療中心、全國腎病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全國中醫腺病醫療中心廣州分中心、廣東省藥品非臨床安全性評價中心(GLP)、中醫證候實驗室、條例辟為中藥藥理學實驗室、中醫疑難病癥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GLP藥理毒理實驗室、中藥資源科學重點實驗室、中藥新藥創制重點實驗室、中游有效性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

      臨床藥理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脾胃研究所、鄧鐵濤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青蒿研究中心、中藥資源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東莞數理工程研究院、華南中醫藥協同創新中心、國際中醫藥醫學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中心、院)。

       學術資源

      截至2013年8月底,圖書館藏書140多萬冊,累積館藏紙本資源總量達147萬冊,外文書刊41490冊,中文期刊1361種,外文期刊13種,學位論文31168冊,隨書光盤33050片。電子圖書180萬冊,電子學位論文199萬種,名師講壇視頻資源5300集,系列數據庫30余種90余個子庫,其中與生物醫學相關的數據庫28種,含全文型數據庫15種,文摘型數據庫7種,事實型數據庫3種,綜合類數據庫11種,醫藥類數據庫17種,中文數據庫18種,外文數據庫共有13種。藏書主要以生物醫學特別是中醫藥學文獻為主,涵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

      圖書館重視中醫古籍的和管理工作,2011年獲準成為xxx批省級古籍重點單位。館藏有普本中醫古籍2,082部計10,356冊,善本195部計1,426冊,其中不乏珍貴稀少的書種和版本:《汪石山醫書八種》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7部明清善本入選廣東省xxx批《廣東省珍貴古籍名錄》。

    有《新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3個中文核心期刊和統計源期刊。

       學術

      學校于2000年獲得兩項國家科技二等,是xxx能在一年中獲得兩項國家科技二等的中醫院校。

      2006至2010年的十五期間,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1600多項,科研總經費2.1億元。其中承擔的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在全國中醫院校中名列前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2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及廣東省科技進步30項,廣州市科技進步4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勵17項,申請專利46項,專利授權13項,其中發明專利7項。2004年,學校首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

      2005年,學校成為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承擔單位,是全國但此重任的3家中醫院校之一。2005年,學校首次成為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團隊項目主持單位。2005年,學校抗瘧性惡性瘧防治藥青蒿素復方的研發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是同年全國中醫藥院校中xxx的獲。在脾胃研究,瘧疾研究,中醫藥治療股骨頭壞死、腫瘤、糖尿病、艾滋病、皮膚病不孕不育骨質疏松癥、老年癡呆癥、重癥肌無力、兒童弱智等疑難疾病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南藥栽培與開發研究等領域形成了獨特優勢。青蒿素抗瘧系列研究居國際xxx水平,已研制與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2個,其中雙青蒿素哌喹片被WHO列入國際瘧疾風險基金資助項目,擬作為一線抗瘧藥向全球推薦。與法國巴黎第五大學合作研制DC疫苗治療猴艾滋病研究論文發表在《Nature Medicine》。

      截至2014年,學校主持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累計經費3.5億多元,獲省部級以上科技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4年,廣州中醫藥大學下設二級學院15個。有本科專業15個。

       廣州中醫藥大學院院系

      序號

      院系名稱

      序號

      院系名稱

      1

    廣州中醫藥大學xxx臨床醫學院

      (xxx附屬醫院)

      2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第二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

      3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

      (第三附屬醫院)

      4

       廣州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

      5

       廣州中醫藥大學國際學院

      6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

      7

       廣州中醫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8

       廣州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9

       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

      10

       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

      11

       廣州中醫藥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12

       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13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信息工程學院 14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臨床醫學院 廣州中醫藥大學專業介紹

      1

      中醫學

      中醫學專業七年制中醫學臨床方向廣東省名牌專業

      2

      醫學臨床

      醫學臨床專業七年制醫結合臨床方向廣東省名牌專業

      3

      中醫學

      中醫學專業(臨床方向)五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4

      醫臨床醫學

      醫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

      5

      中醫學

      中醫學專業(骨傷科學方向)五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6

      針灸推拿學

      針灸推拿學專業五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7

      康復治療學

      康復治療學專業四年制

      8

      制藥工程

      制藥工程專業四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9

      中藥學

      中藥學專業四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

      10

      藥學

      藥學專業四年制

      11

      藥物制劑

      藥物制劑專業四年制

      12

      中藥資源與開發

      中藥資源與開發專業四年制

      13

      護理學

      護理學專業四年制

      14

      英語(醫藥方向)

      英語專業(醫藥方向)四年制

      15

      體育教育

      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直屬附屬醫院 1 xxx附屬醫院 2 第二附屬醫院 3 第三附屬醫院 4 附屬粵海醫院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有教職員工(含附屬醫院)5000多人,學校有雙聘院士3人、國醫大師1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2人,正高職稱408人、副高職稱594人、博士生導師242人、碩士生導師1125人(導師含非直屬附屬醫院)。擁有xxx教學團隊2個。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38人。

      國家教學名師(1人)

      陳群

      全國模范教師(2人)

    徐鴻華、李賽美

      廣東省教學名師(2人)

    羅頌平、區永欣

      廣東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

    李素荷

      終身教授(3人)

    鄧鐵濤、歐明、王建華

      首席教授(21人)

    王寧生、陳蔚文、李國橋、陳紀藩、陳鏡合、靳瑞、賴世隆、李銳、連至誠、梁頌名、劉茂才、羅榮敬、彭勝權、區永欣、王培訓、熊曼琪、徐鴻華、禤國維、袁浩、周岱翰、丘和明

    冼紹祥、黃慧玲

       學科建設

    2006至2010年,學校十五期間新增3個國家重點學科,7個部(局)級重點學科;還有8個學科再次被確定為廣東省重點學科。學校景色

      截至2014年,學校有4個xxx重點學科;7個部(局)級重點學科; 8個省級重點學科。已建成中醫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12個二級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25個、省攀峰重點學科1個、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

      學校學科橫跨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教育學7個學科門類;擁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碩士點4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博士點1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中醫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蟬聯該學科xxx的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xxx重點學科(4個)

    中醫臨床基礎、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科學和中醫婦科學

      部(局)級重點學科(7個)

    中醫臨床基礎、中藥制藥學、中醫內科腦病學科、中醫內科心血管學科、中醫內科消化學科、中醫外科皮膚 學科、中醫婦科學

      省級重點學科(8個)

    中醫臨床基礎、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醫結合基礎、中藥學、中醫基礎理論、針灸推拿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學校擁有國家特色專業5個、xxx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12門、省名牌專業4個、國家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開設本科專業18個。有中醫學、中藥學2個xxx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附屬醫院26所(直屬4所、非直屬醫院21所,合作醫院1所),病床總數達15000多張,直屬附院擁有全國專科醫療中心6個、省級專科專病醫療中心8個、部局級專科專病研究實驗室3個。有教學醫院21間、實習醫院35間、藥學實習38個,其它教學12個。

       廣州中醫藥大學精品課程

      國 家 級 精 品 課 程

      2008年度

      ◆[溫病學]

      2007年度

      ◆[傷寒論]

      2005年度

      ◆[中醫婦科學]

      省 級 精 品 課 程

      2009年度

      ◆ [方劑學]

      ◆[醫結合婦科學]

      ◆ [思想與法律基礎]

      (省優質課程)

      2008年度

      ◆ [金匱要略]

      2007年度

      ◆[溫病學]

      ◆[中醫急診學]

      ◆ [中醫眼科學]

      2006年度

      ◆ [醫結合外科]

      ◆[內經]

      ◆[中醫傷科學]

      2005年度

    ◆[傷寒論]

    ◆ [中醫婦科學]

      2004年度

    ◆[針灸學]

      2003年度

    ◆[中醫內科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基礎理論]

       對外交流

      學校與10多個國家、地區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培養關系,已有113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來校學習,校友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輻射全球的中醫藥學術和教育中心。

      學校辦學,2009年成為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際交流與合作,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接待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訪問團體(個人),是輻射全球的中醫藥學術和教育中心。學校牽頭舉辦穗臺港澳中醫藥信息和泛珠三角區域高等中醫藥院校合作發展聯席會,建立廣東中醫藥博物館并入選全國科普。

       文化傳統 校徽

    由“G”和“中”字為基本元素組成,英文“G”代表“廣州”的首字母,草書“中”字代表中國、中醫,表現中醫藥文化人文底蘊;“中”字又像籠,象征平安。整體符號“@”表達了廣州中醫藥大學融入世界、世界的現代化。在這個標志中,紅色代表熱情和友善,藍色代表智慧和科技,并與學校建筑色彩相呼應。校名中文字取自書法家麥華三手書,英文字選用黑體,整體設計充分彰顯學校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銳意進取的時代。[3]

       校歌

      《廣州中醫藥大學校歌》

      歌詞:

      中華文化熠千秋

      學術研求,岐黃大道,

      杏林毓秀,朝夕競風流!

      師先哲,啟新猷,

      晦明風雨共潛修!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同心寫春秋!

    玉函金匱,光耀滿寰球![3]

       大學

      崇德遠志、和衷有容、汲古求新、篤學精業

       校訓

      厚德博學、精誠濟世

    厚德來源于《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處廣州中醫藥大學于世,要經歷許多,曲折。對待、對待曲折,要具有如土一般兼容的胸襟。土,為之本,的生長是以土為基,從《易經》原文可見,為人端正,品格的人是通過個人的魅力與人相處的。

      從校訓引用本詞可見,學校的首要教育目的是同學的道理,懂得為人處世的方法,理解人活于世的目的。學醫之人,對待病患要如同自己家人一般,不能根據患者年幼、美丑、等因素而影響為醫之道。任何一位病患都是需要幫助的。

      博學,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之,篤行之。意為廣泛地學習。博學是基礎,是一切發現、發明的源泉。

      博學,要求學者通過各種渠道獲求知識。向智者學,向年學,向專學。學百家之長,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學。古今著名的醫家幾人不是博覽群書,遍訪名醫而建立其認識、治療疾病的思維方式和治療方法?《千金要方·大醫精誠》: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誠,《說文》:誠,信也。誠實守信是每位應遵循的基本行為規范。校訓專門提出,說明誠在行醫治病中的重要意義。精誠,是為人處世的感受,也是對的要求。醫生,是病人托付性命的人,更需要為人真誠的品性。

      濟世是厚德、博學、精誠:的最終歸宿,也是醫者最終追求。救世即濟助。《論語·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濟眾。指出廣泛的救助,才可稱其為濟世。

    校訓厚德博學,精誠濟世是站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對中醫生提出的要求,更是追求的目標。為人解除痛苦是為醫之人的價值體現。醫者,藝也。醫,即是一門技術學問,還是一門包羅諸多內容的藝術集合體。唯有德才兼備,心靈誠實的人才可為醫,為保持醫生職業的榮譽和的傳統而奮斗。[2]

       現任領導 廣州中醫藥大學現任領導
    姓名
    職責

    黃斌

      黨委

    陳英華

      黨委副

    王省良

      校長

      張建華

      黨委副,紀委

      孫曉生

      副校長

      陳蔚文

      副校長

      劉晟

      副校長

      劉小虹

      副校長

      許能貴

      副校長

      潘華峰

       副校長

      信息來源

       知名校友 姓名 職稱 朱拉伊
    廣東新南方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劉仕昌[4] 廣州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xxx附屬醫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著名中醫溫病學專家。 王銳旭 90后CEO,開發了“兼職貓”APP產品。 李國橋[5] 瘧疾防治專家,獲拉斯克提名 特色專業高考派 中醫學專業詳情>>

      中醫學專業七年制中醫學臨床方向廣東省名牌專業。授予本科畢業證書、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醫學學士學位和臨床醫學碩士學位醫學臨床專業 要求學生系統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臨床診治技能,掌握必要的現代科研方法和現代醫學基礎理論;自然科學基礎理論扎實,具有較強的從事中醫臨床及科研工作能力。本專業xxx學年在中山大學學習,最后兩年按碩士研究生規格培養,重在臨床實踐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主要專業課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傷寒論、溫病學、金匱要略、人體解剖學、診斷學基礎、中醫內科學、針灸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西醫內科學、西醫外科學等廣東省考生選考科目:化學、物理、生物(招收理科)

       針灸推拿學專業專業詳情>>

      針灸推拿學專業五年制廣東省名牌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基本知識、診療技能及西醫基礎知識,正確應用中醫、針灸、推拿對常見病、多發病辨證施治和重癥處理;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強的臨床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學生在完成基礎課及部分專業基礎課后,第四學年可根據個人的專業興趣和社會需要進行專業方向分化。學生可選擇針灸推拿學專業方向,也可選擇中醫美容方向或醫結合康復方向。中醫美容方向要求掌握針灸、推拿、方藥、食療等知識,利用中醫學方療臨床上日益增多的損美性疾病、美容問題、保健養生等。醫結合康復方向要求學生掌握現代康復的,常用的康復治療技術和常見疾病的醫康復評定、康復方法。主要專業課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診斷學基礎、腧穴學、刺法灸、針灸治療學、推拿學、中醫內科學、西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 廣東省考生選考科目:化學、物理、生物、、歷史、地理(文理兼招)

       詞條圖冊 校園風景(1張)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297/

    (0)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