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白劑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漂白劑

    編輯

    漂白劑是工業或家庭使用的任何化學產品的通用名稱,用于去除織物或纖維顏色(增白)或在稱為漂白的過程中清潔或去除污漬。 它通常特指次氯酸鈉的稀溶液,也稱為液體漂白劑。

    許多漂白劑具有廣譜殺菌特性,使其可用于消毒和滅菌。 它們用于游泳池衛生以控制細菌、病毒和藻類,以及許多需要無菌條件的地方。 它們還用于許多工業過程,特別是木漿的漂白。 漂白劑還有其他次要用途,例如除霉、除草和延長切花的壽命。

    漂白劑的工作原理是與許多有色有機化合物(例如天然色素)發生反應,并將它們變成無色物質。 雖然大多數漂白劑是氧化劑(可以從其他分子中去除電子的化學物質),但有些是還原劑(提供電子)。

    氯是一種強氧化劑,是許多家用漂白劑中的活性劑。 由于純氯氣是一種有毒的腐蝕性氣體,這些產品通常含有次氯酸鹽,會釋放出氯氣。 漂白粉通常是指含有次氯酸鈣的配方。

    不含氯的氧化性漂白劑通常以過氧化物為主,如過氧化氫過碳酸鈉過硼酸鈉等。 這些漂白劑被稱為“非氯漂白劑”、“氧漂白劑”或“顏色安全漂白劑”。

    還原性漂白劑具有特殊用途,例如用于漂白羊毛二氧化硫,無論是作為氣體還是來自連二亞硫酸鈉溶液; 和硼氫化鈉

    除了預期的有色顏料外,漂白劑通常會與許多其他有機物質發生反應,因此它們會削弱或損壞纖維、布料和皮革等天然材料,以及有意使用的染料,如牛仔布的靛藍。 出于同樣的原因,攝入產品、吸入煙霧或接觸皮膚或眼睛都會損害健康。

    歷史

    編輯

    最早的漂白形式涉及將織物和布料鋪在漂白場中,通過陽光和水的作用變白。 17 世紀,西歐出現了重要的布料漂白工業,交替使用堿浴(通常是堿液)和酸浴(例如酸奶中的乳酸,以及后來的稀硫酸)。 整個過程長達六個月。

    18 世紀末在歐洲發明了氯基漂白劑,該漂白劑將這一過程從數月縮短至數小時。 瑞典化學家 Carl Wilhelm Scheele 于 1774 年發現了氯,1785 年法國科學家 Claude Berthollet 認識到它可用于漂白織物。 Berthollet 還發現了次氯酸鈉,它成為xxx種商用漂白劑,以其產地巴黎附近的 Javel 自治市命名為 Eau de Javel(Javel 水)。 蘇格蘭化學家和實業家查爾斯·坦南特于1798年提出了一種次氯酸鈣溶液作為雅維爾水的替代品,并于1799年獲得了漂白粉(固體氯酸)的專利。1820年前后,法國化學家安托萬·熱爾曼·拉巴拉克發現了次氯酸鹽的消毒和除臭能力, 并在推廣它們用于此目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的工作極大地改善了醫療實踐、公共衛生以及醫院、屠宰場和所有與動物產品打交道的行業的衛生條件。

    Louis Jacques Thénard 于 1818 年通過使過氧化鋇與硝酸反應首次生產出過氧化。 過氧化氫于 1882 年首次用于漂白,但直到 1930 年后才具有重要的商業價值。過硼酸鈉作為洗衣漂白劑自 20 世紀初開始在歐洲使用,并于 1980 年代在北美流行。

    漂白劑

    作用機制

    編輯

    美白

    天然有機材料的顏色通常來自有機色素,例如 β-胡蘿卜素。 化學漂白劑以兩種方式之一起作用:

    • 氧化漂白劑的作用是破壞構成發色團化學鍵。 這會將分子變成另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要么不含發色團,要么含有不吸收可見光的發色團。 這是基于氯的漂白劑的機制,也是通過初始親核攻擊反應的氧陰離子的機制。
    • 還原漂白劑的作用是將發色團中的雙鍵轉化為單鍵。 這消除了發色團吸收可見光的能力。 這是基于二氧化的漂白劑的機理。

    陽光通過導致類似結果的過程充當漂白劑:通常在紫色或紫外線范圍內的高能光子可以破壞發色團中的鍵,使所得物質無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4422/

    (1)
    詞條目錄
    1. 漂白劑
    2. 歷史
    3. 作用機制
    4. 美白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