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編輯鋁箔紙(或北美英語中的鋁箔;通常非正式地稱為錫箔)是用厚度小于 0.2 毫米(7.9 密耳)的薄金屬片制備的鋁; 還經常使用低至 6 微米(0.24 密耳)的更薄的量規。 標準家用鋁箔的厚度通常為 0.016 毫米(0.63 密耳),重型家用鋁箔的厚度通常為 0.024 毫米(0.94 密耳)。 箔片是柔韌的,可以很容易地彎曲或纏繞在物體上。 薄箔易碎,有時會與塑料或紙張等其他材料層壓在一起,以使其更堅固、更有用。
約 75% 的鋁箔用于食品、化妝品和化工產品的包裝,25% 用于工業應用(例如隔熱、電纜和電子產品)。 它可以很容易地回收利用。
鋁箔紙在 20 世紀中葉取代了錫紙。 在英國和美國,它通常被非正式地稱為錫箔,就像鋼罐通常仍被稱為錫罐一樣。 金屬化薄膜有時會被誤認為是鋁箔,但實際上是涂有一層薄薄的鋁的聚合物薄膜。 在澳大利亞,鋁箔被廣泛稱為 alfoil。
歷史
編輯鋁箔前
由薄薄的錫箔制成的箔在其鋁箔之前就已上市。 錫箔從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開始商業化銷售。 錫箔一詞在英語中作為較新的鋁箔的術語存在。 錫箔的延展性不如鋁箔,用它包裹的食物往往會有輕微的錫味。 錫紙已被鋁和其他包裝食品的材料所取代。
留聲機圓筒上的xxx個錄音是在錫紙上制作的。
發明
錫在 1910 年首次被鋁取代,當時xxx家鋁箔軋制廠由 Dr. Lauber, Neher & Cie. 在瑞士埃米斯霍芬開業。 該工廠由 J.G. 尼赫 & 鋁制造商 Sons 于 1886 年在瑞士沙夫豪森成立,位于萊茵瀑布腳下,萊茵瀑布的能量為這一過程提供了動力。 1907 年 12 月,Neher 的兒子們與 Lauber 博士一起發明了連續軋制工藝,他們發現鋁箔可以用作保護屏障。
1911 年,總部位于伯爾尼的 Tobler 開始用鋁箔包裹其巧克力棒,包括獨特的三角形巧克力棒 Toblerone。
制造
編輯連鑄法能耗低得多,已成為首選工藝。 對于厚度低于 0.025 毫米(1 密耳)的情況,通常將兩層放在一起進行最后一次通過,然后將其分開,從而產生具有一面亮面和一面啞光面的箔。 接觸的兩側為啞光,外側變亮; 這樣做是為了減少撕裂,提高生產率,控制厚度,并解決對較小直徑輥的需求。
屬性
編輯鋁箔紙有光澤的一面和啞光的一面。 在最后一道工序中軋制鋁時會產生光亮的一面。 很難生產出間隙足以應對箔規的輥,因此,在最后一道工序中,同時軋制兩張薄板,使輥入口處的厚度加倍。 稍后將紙張分開時,內表面無光澤,而外表面有光澤。 這種表面上的差異導致人們認為偏愛一面在烹飪時會產生影響。
雖然許多人(錯誤地)認為,不同的特性在包裹時將閃亮的飾面朝外保持熱量,而在閃亮的飾面朝內時保持熱量,但如果沒有儀器,實際差異是難以察覺的。 增加的反射率降低了輻射的吸收和發射。 鋁箔可能只有一側有不粘涂層。 光亮鋁箔的反射率為88%,而無光壓花鋁箔的反射率為80%左右。
使用
編輯鋁箔廣泛銷往消費市場,通常以 500 毫米(20 英寸)寬、幾米長的卷狀形式出售。
電磁屏蔽
雖然鋁是非磁性的,但它是良導體,因此即使是薄片也幾乎反射所有入射電波。 在頻率超過 100 MHz 時,傳輸的電場衰減超過 80 分貝 (dB)(通過的功率小于 10?8 = 0.00000001)。
薄鋁片在衰減低頻磁場方面不是很有效。 屏蔽效能取決于趨膚深度。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