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發光二極管
編輯有機發光二極管(有機發光二極管或有機LED),也稱為有機電致發光(有機EL)二極管,是一種發光二極管(LED),其中發射電致發光層是發光的有機化合物薄膜 響應電流。 該有機層位于兩個電極之間; 通常,這些電極中的至少一個是透明的。 有機發光二極管用于在電視屏幕、計算機顯示器和便攜式系統(如智能手機和手持游戲機)等設備中創建數字顯示。 一個主要的研究領域是開發用于固態照明應用的白色有機發光二極管設備。
有機發光二極管主要有兩大類:基于小分子的和使用聚合物的。 將移動離子添加到有機發光二極管中會產生一種發光電化學電池 (LEC),其工作模式略有不同。 可以使用無源矩陣 (PM 有機發光二極管) 或有源矩陣 (AM 有機發光二極管) 控制方案來驅動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 在 PM 有機發光二極管方案中,顯示器中的每一行和每一行都按順序控制,一個接一個,而 AM 有機發光二極管控制使用薄膜晶體管 (TFT) 背板直接訪問和打開或關閉每個單獨的像素 ,允許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顯示尺寸。
有機發光二極管與基于p-n二極管結構的LED有著根本的區別。 在 LED 中,摻雜用于通過改變主體半導體的電導率來創建 p 區和 n 區。 有機發光二極管不采用p-n結構。 有機發光二極管的摻雜用于通過直接修改量子機械光學復合率來提高輻射效率。 摻雜還用于確定光子發射的波長。
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無需背光即可工作,因為它會發出自己的可見光。 因此,它可以顯示深黑電平,并且比液晶顯示器 (LCD) 更薄更輕。 在環境光較暗的情況下(如暗室),無論LCD采用冷陰極熒光燈還是LED背光源,有機發光二極管屏幕都能達到比LCD更高的對比度。 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的制造方法與LCD相同,但在TFT(用于有源矩陣顯示器)、可尋址柵格(用于無源矩陣顯示器)或氧化銦錫(ITO)段(用于段顯示器)形成后,顯示器是 涂有空穴注入層、傳輸層和阻擋層,以及在前兩層之后涂有電致發光材料,之后可以再次應用 ITO 或金屬作為陰極,然后封裝整個材料堆疊。 TFT 層、可尋址網格或 ITO 段用作或連接到陽極,其可以由 ITO 或金屬制成。 有機發光二極管可以做成柔性和透明的,透明顯示屏用于帶有光學指紋掃描儀的智能手機,柔性顯示屏用于可折疊智能手機。
歷史
編輯法國南錫大學的 André Bernanose 及其同事在 1950 年代初首次觀察到有機材料中的電致發光。 他們在空氣中向吖啶橙染料等材料施加高交流電壓,這些材料沉積或溶解在纖維素或玻璃紙薄膜上。 所提出的機制是染料分子的直接激發或電子的激發。
1960 年,Martin Pope 和他在紐約大學的一些同事開發了與有機晶體的歐姆暗注入電極接觸。 他們進一步描述了空穴和電子注入電極觸點的必要能量要求(功函數)。 這些觸點是所有現代有機發光二極管設備中電荷注入的基礎。 Pope 的小組還于 1963 年使用小面積銀電極在 400 伏特下首次在真空下觀察到單一純蒽晶體和摻雜并四苯的蒽晶體的直流電 (DC) 電致發光。 所提出的機制是分子熒光的場加速電子激發。
1965年Pope小組報道,在沒有外加電場的情況下,蒽晶體中的電致發光是由熱化電子和空穴復合引起的,蒽的導電能級能量高于激子能量 等級。 同樣在 1965 年,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的 Wolfgang Helfrich 和 W. G. Schneider 首次使用空穴和電子注入電極在蒽單晶中產生了雙注入復合電致發光,這是現代雙注入器件的先驅。 同年,陶氏化學的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種制備電致發光電池的方法的專利,該方法使用高壓 (500–1500 V) 交流驅動 (100–3000 Hz) 電絕緣一毫米薄的由研磨蒽粉組成的熔融磷光體層, 并四苯和石墨粉。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