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萊頓瓶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萊頓瓶

    編輯

    萊頓瓶(或萊頓罐,或古老的,有時是 Kleistian 罐)是一種電氣元件,可在玻璃罐內外的電導體之間存儲高壓電荷(來自外部來源)。 它通常由一個玻璃罐和一個金屬端子組成,玻璃罐的內表面和外表面都粘合有金屬箔,金屬端子垂直突出罐蓋以與內箔接觸。 它是電容器(也稱為電容器)的原始形式。

    它的發明是德國神職人員 Ewald Georg von Kleist 于 1745 年 10 月 11 日和荷蘭萊頓 (Leyden) 的荷蘭科學家 Pieter van Musschenbroek 于 1745-1746 年獨立發現的。

    萊頓瓶被用來進行許多早期的電學實驗,它的發現對靜電學的研究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性。 它是xxx種大量積累和保存電荷的方法,可以按照實驗者的意愿進行放電,從而克服了早期導電研究的重大限制。 萊頓瓶仍在教育中用于演示靜電學原理。

    歷史

    編輯

    希臘人已經知道,琥珀碎片在摩擦后可以吸引輕質顆粒。 琥珀通過摩擦電效應帶電,電介質材料中電荷的機械分離。 琥珀的希臘詞是 ?λεκτρον (ēlektron),是電這個詞的起源。 米利都的泰勒斯 (Thales of Miletus) 是一位前蘇格拉底哲學家,被認為無意中評論了靜電充電現象,因為他相信即使沒有生命的事物也有靈魂,因此流行了火花類比。

    大約在 1650 年,Otto von Guericke 建造了一個簡陋的靜電發電機:一個在軸上旋轉的磺球。 當格里克用手抵住球并快速轉動桿身時,靜電荷就積聚起來了。 這個實驗激發了幾種形式的摩擦機的發展,極大地幫助了電力的研究。

    萊頓瓶實際上是由兩方獨立發現的:xxx個發現的德國執事 Ewald Georg von Kleist 和荷蘭科學家 Pieter van Musschenbroek 和 Andreas Cunaeus,他們弄清楚了它只有在握在手中時才能發揮作用。

    萊頓瓶是高壓設備; 據估計,早期的萊頓瓶最高可充電至 20,000 至 60,000 伏特。 中心桿電極的末端有一個金屬球,以防止電荷因電暈放電而泄漏到空氣中。 它首先用于靜電學實驗,后來用于火花隙無線電發射機和電療機等高壓設備。

    馮克萊斯特

    Ewald Georg von Kleist 在將電視流體的理論下工作時發現了萊頓瓶的巨大存儲能力,并希望裝滿精的玻璃罐能夠捕獲這種流體。 他是波美拉尼亞卡明大教堂的執事,該地區現在被德國和波蘭瓜分。

    1745 年 10 月,馮·克萊斯特 (von Kleist) 試圖在一個裝滿酒精的小藥瓶中用釘子插入軟木塞來積累電能。 他正在跟進喬治·馬蒂亞斯·博斯 (Georg Matthias Bose) 開發的一項實驗,該實驗通過水輸送電力來點燃烈酒。 他試圖通過懸掛在摩擦機上方的大型原導體(由 Bose 發明)為瓶子充電。

    Von Kleist 知道玻璃會阻礙液體的逸出,因此他確信可以在其中收集并保存大量電荷。 當他用另一只手托著瓶子時不小心碰到釘子穿過軟木塞時,他受到了設備的嚴重沖擊。

    萊頓瓶

    從 1745 年 11 月到 1746 年 3 月,他通過幾封信將他的結果傳達給了至少五位不同的電學實驗者,但直到 1746 年 4 月才收到他們重復他的結果的任何確認。波蘭立陶宛物理學家丹尼爾格拉拉斯了解了馮克萊斯特 1745 年 11 月寫給 Paul Swietlicki 的 von Kleist 寫給 Paul Swietlicki 的信。 如果使用半滿酒精的試管,實驗效果會更好)。 Gralath(與 Gottfried Reyger 合作)在 1746 年 3 月 5 日成功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他一手拿著一個內有釘子的小玻璃藥瓶,將其靠近靜電發生器,然后另一只手靠近 指甲。 Von Kleist 不明白他的導電手拿著瓶子的意義——當他和他的通訊員被告知電擊可能會使他們穿過房間時,他們都不愿意拿著這個裝置。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5370/

    (1)
    詞條目錄
    1. 萊頓瓶
    2. 歷史
    3. 馮克萊斯特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