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
編輯石英是一種堅硬的結晶礦物,由二氧化硅(二氧化硅)組成。 原子連接在 SiO4 硅氧四面體的連續骨架中,每個氧在兩個四面體之間共享,給出 SiO2 的整體化學式。 石英是地球大陸地殼中第二豐富的礦物,僅次于長石。
石英以兩種形式存在,普通的α-石英和高溫的β-石英,兩者都是手性的。 從 α-石英到 β-石英的轉變在 573°C(846K;1,063°F)時突然發生。 由于轉變伴隨著體積的顯著變化,它很容易在超過這個溫度閾值的情況下誘發陶瓷或巖石的微破裂。
石英有許多不同的品種,其中有幾種被歸類為寶石。 自古以來,各種石英一直是制作珠寶和硬石雕刻品時最常用的礦物,尤其是在歐亞大陸。
石英是定義莫氏硬度值為 7 的礦物,這是一種用于確定材料耐磨硬度的定性劃痕方法。
詞源
編輯quartz 一詞源自德語單詞 Quarz,它在 14 世紀上半葉的中古高地德語和中東部德語中具有相同的形式,并且來自波蘭方言術語 kwardy,對應于捷克語術語 tvrdy (難的)。
古希臘人將石英稱為 κρ?σταλλο? (krustallos),源自古希臘語 κρ?ο? (kruos),意思是冰冷,因為一些哲學家(包括 Theophrastus)顯然認為這種礦物是一種過冷冰。 今天,術語水晶有時被用作透明粗晶石英的替代名稱。
晶習與結構
編輯石英在室溫下屬于三方晶系,在 573°C (846K; 1,063°F) 以上屬于六方晶系。 理想的晶體形狀是六棱柱,兩端各有六棱錐。 在自然界中,石英晶體通常與相鄰的石英或其他礦物晶體孿生(雙右手和左手石英晶體)、扭曲或共生,以致僅顯示出這種形狀的一部分,或者完全沒有明顯的晶面 并顯得龐大。 良好形成的晶體通常形成晶簇(一層晶體排列在空隙中),其中石英晶洞是特別好的例子。 晶體的一端附著在封閉的巖石上,只有一個終端金字塔存在。 然而,雙端晶體確實會出現在它們自由發展而沒有附著的地方,例如,在石膏中。
α-石英在三方晶系中結晶,空間群 P3121 或 P3221(分別為空間群 152 或 154)取決于手性。 在 573°C(846K;1,063°F)以上,P3121 中的 α-石英變成更對稱的六方晶系 P6422(空間群 181),而 P3221 中的 α-石英進入空間群 P6222(第 180 號)。 這些空間群是真正的手性空間群(它們各自屬于 11 個對映體對)。 α-石英和 β-石英都是由非手性結構單元(在本例中為 SiO4 四面體)組成的手性晶體結構的例子。 α-和 β-石英之間的轉變只涉及四面體相對于彼此相對較小的旋轉,而它們的連接方式沒有變化。 然而,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體積發生了顯著變化,這可能導致陶瓷和地殼巖石中出現顯著的微裂紋。
- α-石英的晶體結構(紅球是氧,灰色是硅)
- β-石英
品種(按微觀結構)
編輯盡管歷史上許多品種名稱都源于礦物的顏色,但當前的科學命名方案主要是指礦物的微觀結構。 顏色是隱晶礦物的次要標識符,但它是粗晶礦物的主要標識符。
品種(按顏色)
編輯純石英,傳統上稱為水晶或透明石英,無色透明或半透明,常用于硬石雕刻,例如 Lothair 水晶。 常見的有色品種包括黃水晶、薔薇石英、紫水晶、煙晶、乳白石英等。 這些顏色差異是由雜質的存在引起的,這些雜質會改變分子軌道,導致在可見光譜中發生一些電子躍遷,從而產生顏色。
石英類型之間最重要的區別是微晶(肉眼可見的單個晶體)和微晶或隱晶變種(只有在高倍放大下才能看到的晶體聚集體)。 隱晶質品種要么是半透明的,要么大部分是不透明的,而透明品種往往是粗晶質的。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5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