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編輯榍石,或榍石(來自希臘語 sphenos (σφην?),意思是楔子),是鈣鈦砂硅酸鹽礦物 CaTiSiO5。 通常存在鐵和鋁的微量雜質。 通常還存在稀土金屬,包括鈰和釔; 鈣可以部分被釷替代。
命名
編輯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和礦物名稱委員會 (CNMMN) 于 1982 年采納了鈦石這個名稱并否定了榍石這個名稱,盡管通常的論文和書籍最初使用這兩個名稱來識別礦物。 在 IMA 做出決定之前,Sphene 是最常用的名稱,盡管兩者都很有名。 一些權威人士認為它不那么令人困惑,因為該詞用于描述任何具有氧化鈦的化學物質或晶體,例如稀土鈦酸鹽燒綠石系列和許多具有鈣鈦礦結構的礦物。
物理性質
編輯榕石因含鈦而得名,呈半透明至透明、紅褐色、灰色、黃色、綠色或紅色的單斜晶體。 這些晶體在習慣上通常是蝶骨,并且通常是孿生的。 具有略帶樹脂光澤的亞金剛石,鈦礦具有 5.5 的硬度和弱解理。 它的比重在 3.52 和 3.54 之間變化。 榕石的折射率為1.885~1.990~1.915~2.050,雙折射強,為0.105~0.135(雙軸正); 在顯微鏡下,這導致了獨特的高浮雕,結合常見的黃棕色和菱形橫截面,使礦物易于識別。 透明標本以其強烈的三色性而著稱,呈現的三種顏色取決于體色。 由于鐵的猝滅作用,榍石在紫外光下不顯示熒光。 已發現一些鈦礦是變晶石,這是由于通常重要的釷含量的放射性分解導致結構損壞的結果。 當用巖相顯微鏡觀察薄片時,可以在鈦鐵礦晶體周圍的礦物中觀察到多色光暈。
發生
編輯榕石作為一種常見的副礦物出現在中長英質火成巖和伴生偉晶巖中。 它也出現在變質巖中,如片麻巖、片巖和矽卡巖。
使用
編輯榕石是顏料中使用的二氧化鈦 TiO2 的來源。
作為寶石,鈦礦通常呈黃綠色,但也可以是棕色或黑色。 色調取決于鐵 (Fe) 含量,低鐵含量會導致綠色和黃色,高鐵含量會導致棕色或黑色色調。 分區在鈦礦中是典型的。 它因其卓越的色散能力(0.051,B 到 G 區間)超過鉆石而備受推崇。 鈦礦在首飾中的使用是有限的,因為這種寶石的寶石品質不常見,而且相對較軟。
榕石也可以用作 U-Pb 地質年代計,特別是在變質地體中。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