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株蕁麻
編輯異株蕁麻,通常被稱為普通蕁麻、燒蕁麻、刺蕁麻(盡管并非該物種的所有植物都會刺痛)或蕁麻葉,或簡稱為蕁麻或毒刺,是蕁麻科的多年生草本開花植物。 原產于歐洲、亞洲溫帶大部分地區和北非西部,現在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新西蘭和北美。
該物種分為六個亞種,其中五個亞種在葉子和莖上有許多稱為毛狀體的空心刺毛,其作用類似于皮下注射針頭,注射組胺和其他接觸時會產生刺痛感的化學物質(接觸性蕁麻疹,一種接觸形式 皮炎)。
該植物作為古代和現代社會的傳統醫藥、食品、茶葉和紡織原料的來源有著悠久的歷史。
描述
編輯異株蕁麻是一種雌雄異株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季高 3 至 7 英尺(0.9 至 2 米),冬季枯死于地面。 它有廣泛分布的根莖和匍匐莖,呈亮黃色,根也是如此。 柔軟的綠色葉子長 1 到 6 英寸(30 到 200 毫米),相反地長在直立、結實的綠色莖上。 葉子有強烈的鋸齒狀邊緣、心形基部和漸尖的尖端,頂生葉齒長于相鄰的側葉。 它在密集的腋生花序中開出許多小的、帶綠色或帶褐色的花。
葉子和莖上有很多毛,沒有刺痛的毛發,在大多數亞種中,還長有許多刺痛的毛發(毛狀體或針狀體),觸摸時它們的尖端會脫落,將毛發變成一根針,可以注入多種化學物質,導致疼痛 刺痛或感覺異常,為該物種命名:刺蕁麻、燒蕁麻、燒傷雜草或燒傷榛樹。
分類學
編輯蕁麻屬物種的分類學一直很混亂,較早的來源可能對這些植物使用各種系統名稱。以前,被認可的物種比現在被接受的要多。其中一些以前被分類為單獨的物種:
- 新疆異株蕁麻(亞種):該亞種與原亞種區別在于莖和葉柄被很稀疏的刺毛和微柔毛,或近無毛,葉上面變無毛;葉的齒尖明顯內彎,頂端的齒顯著伸長。與尾尖異株蕁麻區別在于葉片的半邊不呈鐮刀形,先端漸狹,上面變無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生長于海拔500-2400米的山坡草叢中或水旁草地。該亞種過去誤定為異株蕁麻和狹葉蕁麻,與后者的不同在于雌花序多分枝;雌花被片外面被較密的毛,葉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齒15-21枚,上面近無毛;葉柄長為葉片的1/5-1/3。
- 尾尖異株蕁麻(亞種):該亞種莖、葉柄和葉背面疏生刺毛和微柔毛;葉披針形,自中部驟然變狹,葉的半邊呈鐮刀形,先端尾狀;莖中部的葉柄比葉片短約5-6倍。花期6-7月,果期8-10月。生長于海拔4100-5000米的山坡草叢中或林下蔭濕處。
- 甘肅蕁麻(亞種):該亞種葉心形或卵狀心形,長4-7厘米,寬2.5-6厘米,邊緣有裂齒或細銳牙齒;葉柄與葉片等長或長及葉片的1/2;托葉很小,狹三角形或條形,長1-3毫米;雄花序圓錐狀,雌花序穗狀或近穗狀,多少下垂,長不過葉柄;雄花具梗;雌花被片外面密被微糙毛和1-4根刺毛。花期6-8月,果期9月。生長于海拔2200-2800米的山坡林下。
詞源
Urtica 源自一個拉丁詞,意思是“刺痛”。
Dioica 源自希臘語,意思是“兩個房子”(具有獨立的雄蕊和雌蕊植物;雌雄異株)。
分布與棲息地
編輯異株蕁麻被認為原產于歐洲、亞洲溫帶大部分地區和北非西部。它在北歐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盛產,通常在鄉村發現。
它在南歐和北非部分地方不太普遍,因為那里對潮濕土壤的需求受到限制,但仍然很常見。它已被引入世界許多其他地方。它生長在海拔3300-3900米的山坡陰濕處。它在太平洋西北部大量生長,尤其是在年降雨量高的地方。
在歐洲,蕁麻與人類居住地和建筑物有著密切的聯系。蕁麻的存在可能表明廢棄已久的建筑所在位置,也可能表明土壤肥力。人類和動物的排泄物可能是土壤中磷酸鹽和氮含量升高的原因,因此為蕁麻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