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
編輯(了解如何以及何時刪除此模板消息)
絲織之路(中文:絲織之路)是一條活躍于公元前二世紀至十五世紀中葉的歐亞貿易路線網絡。 它跨越 6,400 多公里(4,000 英里),在促進東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政治和宗教互動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 “絲織之路”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 19 世紀末,但在一些支持絲綢之路的現代歷史學家中已不再使用,理由是它更準確地描述了連接東亞和東南亞的錯綜復雜的陸路和海路網絡, 印度次大陸、中亞、中東、東非和歐洲。
絲織之路得名于利潤豐厚的絲綢紡織品貿易,幾乎完全在中國生產。 該網絡始于公元前 114 年左右漢朝向中亞的擴張,這在很大程度上平息了曾經未被馴服的地區。 帝國特使張騫受命探索該地區以外的未知土地,尋找潛在的貿易伙伴和盟友。 這些遠征所收集的信息和貨物激起了中國的興趣,并促使正式的外交和商業派遣,以及用士兵保護路線和延長長城的努力。
帕提亞帝國的擴張從東安納托利亞延伸到阿富汗,提供了通往東非和地中海的橋梁,尤其是新生的羅馬帝國。 到公元一世紀初,中國絲綢在羅馬、埃及和希臘廣受歡迎。 來自東方的其他有利可圖的商品包括茶葉、染料、香水和瓷器; 西方出口的商品包括馬匹、駱駝、蜂蜜、葡萄酒和黃金。 除了為新興的商業階級創造大量財富外,紙張和火藥等商品的擴散極大地改變了各個領域的軌跡,甚至改變了世界歷史。
在它存在的大約 1500 年中,絲織之路經歷了無數帝國的興衰和重大災難,例如黑死病和蒙古人的征服; 幾乎每一次中斷之后,網絡都比以前更強大,尤其是在蒙古帝國及其分支元朝統治下。 作為一個高度分散的網絡,安全性很低。 旅行者不斷面臨土匪和游牧襲擊者的威脅,以及大片荒涼的地形。 很少有人穿過絲織之路,而是依靠沿途各個停靠點的一連串中間人。
絲綢之路貿易對打開中國、韓國、日本、印度、伊朗、歐洲、非洲之角和阿拉伯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商品之外,網絡還促進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宗教(尤其是佛教)、哲學和科學發現的交流,其中許多被遇到它們的社會融合或重塑。 同樣,各種各樣的人使用這些路線,包括移民、難民、傳教士、工匠、外交官和士兵。 瘟疫等疾病也沿著絲織之路傳播,可能助長了黑死病。
盡管經歷了許多地緣政治變化和破壞,絲綢之路還是隨著 1453 年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而突然結束,這幾乎立即切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 這促使歐洲努力尋找通往東方財富的替代路線,從而迎來了大航海時代、歐洲殖民主義和更激烈的全球化進程,這可以說是從絲綢之路開始的。 網絡的影響一直延續到 21 世紀。 世界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馬可波羅是一位中世紀的威尼斯商人,他是最早訪問和描述東方的西方人之一。 新絲織之路這個名字被用來描述幾個試圖通過許多歷史貿易路線擴大交通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 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歐亞大陸橋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BRI)。 2014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絲綢之路的長安天山走廊列為世界遺產,而印度部分仍在暫定遺址名單上。
名字
編輯絲織之路的名字來源于利潤豐厚的絲綢貿易,絲綢貿易首先在中國發展起來,也是將貿易路線連接成廣泛的橫貫大陸網絡的主要原因。 它源自德語術語 Seidenstra?e(字面意思是絲織之路),并于 1877 年由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首次推廣,他在 1868 年至 1872 年期間七次前往中國進行探險。然而,該術語本身在幾十年前就已被使用。 偶爾也會使用替代翻譯絲綢之路。 雖然這個詞是在 19 世紀創造的,但直到 20 世紀才在學術界得到廣泛接受或在公眾中流行起來。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