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侯珠
編輯隨侯珠或中國隨侯珠 (Suí-Hóu-Zū, 隨侯珠) 是戰國時期 (公元前 475-221 年) 民間傳說中的一種著名寶石,講述的是一位隋國統治者被感恩的人賜予一顆神奇的夜光珍珠 他救過的蛇。 在民俗學史上,這個傳說是已知最早的感恩動物主題的例子。 隨侯珠經常與另一個著名的法器和氏璧搭配使用,成為中國文學中低估有價值的人或物的隱喻。
術語
編輯許多中國經典都將隨侯珠與其他與中國古代國家禮儀相關的傳奇寶石、玉器和寶劍放在一起提及。
Suíhóuzhū (隨侯珠, 隨侯珠) 有一個文學同義詞 Suíhóuzhīzhū (隨侯之珠) 與古典漢語語法所有格詞綴 zhī (之)。 隨(隨,隨從;追求;遵從;適應)是商代和西周時期的一個古小國的名稱,位于今湖北隨州——不要與隋朝混淆( 路,公元 581–618 年)。 隋原本是冀國之一(公元前 11 至 7 世紀),后來成為楚國的附庸國。 隋朝的統治者擁有中國封建頭銜侯(侯),是周朝五個爵位中的第二位。 這通常被翻譯為英語 Marquis 或 Marquess,但更普遍的意思是在前帝國時代適用于所有國家統治者的尊稱,無論實際等級如何。 隋侯的替代翻譯包括隋公和隋君。 Zhū(珠,珍珠;寶石;珠子;orb)在許多中文名稱中用于閃亮的珍珠/寶石,例如 yèmíngzhū(夜明珠,夜光珍珠)、yèguāngzhū(夜光珠,夜光珍珠)和 míngyuèzhū( 明月珠,明月珠),以隨侯珠為例。
隨侯珠(隨侯珠)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玉器之一和氏璧(和氏璧)或赫氏之璧(和氏之璧,均指何氏玉盤)的上下文中。
卞和是戰國晚期 [公元前 8 世紀] 的一個人,他偶然發現了一塊含有罕見玉石的石頭。 然而,當他將它獻給楚厲王時,卻被判定為贗品,并被處以砍斷左腳的懲罰。 卞和并沒有氣餒,在武王登基時再次獻上了這塊石頭。 又被判定為贗品,卞和失去了右腳。 他悲痛欲絕,退到山腳下,捧著玉佩痛哭流血。 這讓武王很感動,下令重新檢查這塊石頭。 經過切割和打磨,它被證明是一件稀世珍寶。
當卞和被讀作一個典型的中文名字時,Biàn(卞,字法;規則;浮躁;不耐煩)是姓氏,Hé(和,和諧;宜人;舒適)是名字。 然而,何也是一個不常見的姓氏,早期文獻將卞和稱為卞氏(卞氏,(卞氏))和和氏(和氏,()何氏),字為 shì(氏,氏族; 家庭;[姓氏后的后綴])。 Bì(璧,中央有圓孔的玉盤)是一件古老的中國器物,最早成為良渚文化(公元前 3400-2250 年)的重要陪葬品。 璧常在禮儀上用作契約或保證的象征,如人與國、天國、王室等。
Tài'ē 或 Tài'ā (太阿) 是一把公元前 5 世紀的傳奇劍的名字。 刀匠大師歐冶子為越王勾踐(公元前 496-465 年在位)打造了三把鐵劍,分別命名為龍淵(龍淵,龍灣)、泰'ē(泰阿,大河岸)和工布(工布) ,手工展示)。 歐大師向大王描述太娥身上的紋飾,威武雄渾,猶如江河波濤。
神話
編輯中國神話和民間傳說將蛇與龍聯系在一起。 隋侯的蛇嘴里銜著一顆發光的珍珠,這與后來中國對龍的描繪相呼應,龍的下巴或爪子上有一顆燃燒的珍珠或寶石。 德國人類學家沃爾夫拉姆·埃伯哈德認為,長龍象征著云彩和暴雨,當它與球或珍珠玩耍時,這意味著月亮被云吞噬或云中有雷聲。 月亮常以珍珠的形式出現,龍帶珠等于云帶月。
珍珠與月亮的關系表達在古老的信仰中,即在滿月時珍珠是實心球,在新月時它們是空心的。 李時珍 1578 年的本草綱目藥典描述了一條神龍神龍,嘴里銜著雷珠(雷珠,雷珠/珠子),晚上會照亮整個房子。
在隋侯主題的一些后來的迭代中,感恩的蛇殺死了它的恩人。 例如,中國民間故事《貪官蛇》講的是一個小學生發現了一個蛇蛋,并悉心照料他的寵物蛇,直到他成為一名準備參加京城科舉考試的青年。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