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革蘭氏陽性菌
編輯在細菌學中,革蘭氏陽性菌是在革蘭氏染色試驗中給出陽性結果的細菌,革蘭氏染色試驗傳統上用于根據細胞壁的類型快速將細菌分為兩大類。
蘭氏陽菌染上試驗用的結晶紫染色劑,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呈紫色。 這是因為在測試的脫色階段,細菌細胞壁中的厚肽聚糖層在從樣品的其余部分洗掉后會保留污漬。
相反,革蘭氏陰性菌在脫色步驟后不能保留紫色染色; 這個階段使用的酒精會降解革蘭氏陰性細胞的外膜,使細胞壁更加多孔,無法保留結晶紫染色。 它們的肽聚糖層更薄,夾在細胞內膜和細菌外膜之間,導致它們吸收復染劑(藏紅或品紅)并呈現紅色或粉紅色。
盡管它們的肽聚糖層較厚,但由于沒有外膜,革蘭氏陽性菌比革蘭氏陰性菌更容易接受某些靶向抗生素的細胞壁。
特點
編輯一般來說,革蘭氏陽性菌具有以下特征:
- 細胞質脂質膜
- 厚肽聚糖層
- 存在磷壁酸和類脂,形成脂磷壁酸,用作螯合劑,也用于某些類型的粘附。
- 肽聚糖鏈通過細菌酶 DD-轉肽酶交聯形成剛性細胞壁。
- 周質體積比革蘭氏陰性菌小得多。
只有一些物種有膠囊,通常由多糖組成。 此外,只有一些物種是鞭毛蟲,當它們有鞭毛時,只有兩個基體環來支撐它們,而革蘭氏陰性菌有四個。 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通常都有一個稱為 S 層的表面層。 在革蘭氏陽性細菌中,S 層附著在肽聚糖層上。 革蘭氏陰性菌的 S 層直接附著在外膜上。 革蘭氏陽性細菌特有的是細胞壁中存在磷壁酸。 其中一些是脂磷壁酸,它在細胞膜中具有脂質成分,可以幫助固定肽聚糖。
分類
編輯與細胞形狀一起,革蘭氏染色是一種用于區分細菌種類的快速方法。 這種染色,連同生長需求和抗生素敏感性測試,以及其他宏觀和生理測試,構成了細菌分類和細分的完整基礎(例如,參見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的圖和 1990 年前版本) .
歷史上,Monera 王國主要根據革蘭氏染色分為四個部分:Bacillota(染色陽性)、Gracilicutes(染色陰性)、Mollicutes(染色中性)和 Mendocutes(染色可變)。 根據伊利諾伊大學已故微生物學家 Carl Woese 及其合作者和同事的 16S 核糖體 RNA 系統發育研究,革蘭氏陽性細菌的單系性受到挑戰,對這些生物體的治療和一般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對 16S 序列的分子研究,Woese 識別出十二個細菌門。 其中兩個是革蘭氏陽性,并根據其 DNA 中鳥嘌呤和胞嘧啶含量的比例進行劃分。 高 G + C 門由放線菌門組成,低 G + C 門由厚壁菌門組成。 放線菌門包括棒狀桿菌屬、分枝桿菌屬、諾卡氏菌屬和鏈霉菌屬。 (低 G + C)芽孢桿菌屬的 GC 含量為 45-60%,但低于放線菌門。
外細胞膜在細菌分類中的重要性
編輯盡管細菌傳統上根據其革蘭氏染色保留特性分為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兩大類,但這種分類系統是模糊的,因為它涉及三個不同的方面(染色結果、包膜組織、分類群),這 不一定合并某些細菌物種。
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染色反應也不是可靠的特征,因為這兩種細菌不形成系統發育相關組。 然而,雖然革蘭氏染色反應是一個經驗標準,但其基礎在于細菌細胞壁的超微結構和化學成分的顯著差異,其標志是外脂質膜的存在或不存在。
所有革蘭氏陽性細菌都被一個單一的脂質膜包圍,并且通常它們含有一層厚厚的 (20–80 nm) 肽聚糖,負責保留革蘭氏染色。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