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葉榕簡介
編輯垂葉榕,俗稱垂葉無花果、無花果或無花果樹,通常作為無花果出售,是桑科的一種開花植物,原產于亞洲和澳大利亞。
垂葉榕(學名:Ficus benjamina L.)桑科植物。大喬木,高達20米,胸徑30-50厘米,樹冠闊;樹皮灰色,平滑;小枝下垂。葉薄革質,全緣;葉柄長上面有溝槽;托葉披針形。
榕果成對或單生葉腋,光滑,成熟時紅色至黃色;雄花、癭花、雌花同生于一榕果內;雄花極少數,花絲短。瘦果卵狀腎形,短于花柱,花柱近側生,柱頭膨大。花期8-11月。
垂葉榕描述
編輯垂葉榕是一棵在自然條件下高達 30 米(98 英尺)的樹,有優雅下垂的小枝和光滑的葉子 6-13 厘米(2+3?8-5+1?8 英寸),橢圓形,頂端漸尖。樹皮淺灰色,光滑。幼枝的樹皮呈褐色。 廣泛分布、高度分枝的樹頂通常覆蓋直徑 10 米。
它是一種相對小葉的無花果。 多變的葉子簡單、完整且有柄。 葉柄長 1 至 2.5 厘米(3?8 至 1 英寸)。 幼葉淡綠色,略呈波浪狀,老葉綠色光滑; 葉片卵形到卵狀披針形,基部楔形到寬圓形,末端有一個短滴管尖。
蒼白有光澤到無光澤的葉片長 5 到 12 厘米(2 到 4+1?2 英寸)厘米,寬 2 到 6 厘米(1 到 2+1?2 英寸)。靠近葉緣的是黃色晶體細胞(泡囊)。兩個膜質落葉托葉不融合,呈披針形,長 6 到 12 毫米(1?4 到 1?2 英寸)(很少長到 15 毫米或 9?16 英寸)。
花序呈球形至蛋形,閃亮的綠色,直徑為 1.5 厘米(1?2 英寸)。 在花序中有三種類型的花:雄花和可育和不育的雌花。分散的花序、有柄的雄花有離生萼片和雄蕊。 許多能育的雌花是無梗的,有三四個萼片和一個卵形子房。 或多或少的橫向樣式以擴大的疤痕結束。
成熟的無花果(集體果實)呈橙紅色,直徑為 2.0 至 2.5 厘米(3?4 至 1 英寸)。
垂葉榕培養
編輯在熱帶緯度地區,垂枝無花果是一棵非常大而莊嚴的樹,適合公園和其他城市環境,例如寬闊的道路。
其優雅的生長和對惡劣生長條件的耐受性而成為溫帶地區非常受歡迎的室內植物; 它在明亮、陽光充足的條件下表現最 好。它在夏天需要適量的澆水,只需要足夠的水就可以防止它在冬天變干。更長的白天,晚上相當高和適中的白天溫度是在短時間內顯著增長的有利條件。
該植物對寒冷敏感,應避免強風。當在室內種植時,它可能會長得太大,可能需要大刀闊斧地修剪或更換。已被證明可以有效去除室內空氣中的氣態甲醛。
果實可食用,但植物通常不因其果實而種植。 葉子對光線的微小變化非常敏感。 當它轉向或重新定位時,它會掉落許多葉子并用適應新光照強度的新葉子取而代之。還對溫度、濕度和搬遷等環境因素的變化很敏感。
垂葉榕繁殖技術
編輯扦插
扦插一般于春末夏初及秋季氣溫較高時進行。扦插時選擇1-2年生木質化枝條,剪取5-15厘米作為插條,上部保留3-4片葉片,并剪去葉片的一半;為防止樹液流出,可將切口浸于水中或沾上木炭粉;將插條1/3-1/2插入已備好的河沙或珍珠巖培成的插床中,保持插床濕潤,并注意噴霧。在25-30℃溫度及半陰條件下,一個月左右可以生根盆栽。對于斑葉品種,其扦插生根較難,可用低濃度的生長素(如50×10ˉ吲哚乙酸、吲哚丁酸或生根粉)處理插條下部,以促進其生根。
高壓繁殖
高壓繁殖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選擇兩年生枝條,先在枝條上做環狀剝皮(寬1-1.5厘米);稍晾干后再用潮濕苔蘚、泥炭土等包在傷口,并用塑料薄膜包扎上下兩端;約經1-2個月,生根完好后剪下枝條上盆種植。與扦插繁殖相比,高壓繁殖苗成型快,但繁殖系數較低。
種子育苗
種子育苗亦多采用,垂葉榕果實10月份成熟,11月份至次年元月份以及其他季節,亦有少量成熟果實采下堆漚后,裝入緊密布袋內,置水中搓揉漂淘出種子。種了干粒重約0.4克,發芽率各年所采種子有差異,最高可達40%,有的年份種子不發芽。種子忌缺水,宜裹濕濾紙或混細沙貯藏或隨采隨播。按小粒種子播種要求,將種子先撒播于播種盤或細致平整圃地,防雨沖擊,播后約10天可發芽,2個月左右可移植至圃地培育,2-5年可出圃定植。實生枝條柔軟,根系發達,適宜于曲莖、靠接、提根等多種園藝造形。
垂葉榕過敏反應
編輯這種植物是室內過敏原的主要來源,是室內過敏的第三大常見原因,僅次于灰塵和寵物。 常見的過敏癥狀包括鼻結膜炎和過敏性哮喘。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