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時
編輯恒星時(作為一個單位,也稱為恒星日或恒星自轉周期)(恒星 /sa??d??ri?l, s?-/ sy-DEER-ee-?l, s?-)是天文學家用來定位天體的計時系統。 使用恒星時,可以輕松地將望遠鏡指向夜空中的正確坐標。 簡而言之,恒星時是一種時間尺度,它基于地球相對于恒星的自轉速度,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相對于三月春分的自轉速度。
從同一位置觀察,在同一恒星時間的另一個晚上,在天空中的一個位置看到的星星將在同一位置看到。 這類似于日晷所記錄的時間(太陽時)可用于查找太陽的位置。 正如太陽和月亮由于地球的自轉而看起來東升西落一樣,星星也是如此。 太陽時和恒星時都利用了地球繞極軸自轉的規律:太陽時跟隨太陽,而恒星時粗略地說跟隨天球上遙遠的恒星。
更確切地說,恒星時是沿著天赤道測量的,從觀察者的子午線到通過三月春分點和兩個天極的大圓的角度,通常以小時、分鐘和秒表示。 典型時鐘的通用時間(平太陽時)測量的周期稍長,不僅考慮了地球的自轉,還考慮了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
地球上的一個恒星日約為 86164.0905 秒(23 小時 56 分 4.0905 秒或 23.9344696 小時)。
(這里的秒遵循 SI 定義,不要與星歷秒混淆。)
三月春分本身相對于恒星緩慢向西進動,大約在 25,800 年內完成一圈公轉,因此錯誤命名的恒星日(恒星源自拉丁語 sidus,意思是恒星)比恒星日短 0.0084 秒,地球的 相對于恒星的自轉周期。稍長的真實恒星周期被測量為地球自轉角 (ERA),以前是恒星角。 ERA 增加 360° 是地球的完整自轉。
由于地球每年繞太陽公轉一次,因此每 24 小時,任何給定地點和時間的恒星時間都會比當地民用時間增加大約 4 分鐘,直到一年過去后,與該數字相比又多了一個恒星日 過去的太陽日。
與太陽時的比較
編輯太陽時是根據太陽的視晝夜運動來衡量的。 視太陽時的當地正午是太陽正好位于正南或正北的時刻(取決于觀察者的緯度和季節)。 平均太陽日(我們通常測量為一天)是當地太陽正午之間的平均時間(平均值,因為這在一年中略有變化)。
地球在恒星日繞其軸自轉一圈; 在此期間,它沿著繞太陽的軌道移動了一小段距離(約 1°)。 因此,在一個恒星日過去之后,地球仍需要在太陽到達當地太陽時的正午之前稍微多轉一圈。 因此,平均太陽日比恒星日長近 4 分鐘。
恒星距離如此之遠,以至于地球沿其軌道的運動對它們的視向幾乎沒有影響(除了最近的,如果具有高精度,請參見視差),因此它們會在恒星日返回到它們的最高點。
另一種看待這種差異的方法是注意,相對于恒星,從地球上看,太陽似乎每年繞地球轉一圈。 一年大約有 365.24 個太陽日,但有 366.24 個恒星日。 因此,每年的太陽日比恒星日少一個,類似于對硬幣自轉悖論的觀察。 這使得恒星日大約是 24 小時太陽日長度的 365.24/366.24 倍。
進動效應
編輯地球的自轉并不是簡單的圍繞始終保持平行于自身的軸的自轉。 地球的自轉軸本身圍繞與地球軌道正交的第二個軸旋轉,大約需要 25,800 年才能完成自轉。 這種現象稱為春分歲差。 由于這種進動,恒星似乎以比簡單的持續旋轉更復雜的方式繞地球移動。
出于這個原因,為了簡化天文學和大地測量學中地球方位的描述,通常根據赤經和赤緯繪制天空中恒星的位置,這些恒星的位置基于跟隨地球的坐標系。 的進動,并通過恒星時間跟蹤地球相對于該坐標系的自轉。 在這個參照系中,地球的自轉接近恒定,但恒星似乎以大約 25,800 年的周期緩慢自轉。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