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準
編輯在測量技術和計量學中,校準是將被測設備提供的測量值與已知精度的校準標準的測量值進行比較。 這樣的標準可以是另一種已知精度的測量設備,一種生成要測量的量的設備,例如電壓、聲音或物理人工制品,例如米尺。
比較的結果可能會導致以下情況之一:
- 在被測設備上沒有發現重大錯誤
- 注意到一個重大錯誤但沒有做出調整
- 為將錯誤糾正到可接受的水平而進行的調整
嚴格來說,校準一詞僅指比較行為,不包括任何后續調整。
校準標準通常可追溯到計量機構持有的國家或國際標準。
BIPM 定義
編輯國際計量局(BIPM)對校準的正式定義如下:在規定條件下,xxx步,建立測量標準提供的量值與測量不確定度之間的關系的操作,以及相應的指示 相關的測量不確定性(校準儀器或二級標準),并在第二步中使用此信息建立關系,以便從指示中獲得測量結果。
該定義指出校準過程純粹是一種比較,但在將被測設備的精度與標準相關聯時引入了測量不確定度的概念。
現代校準流程
編輯對已知準確性和不確定性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對具有國際一致和可比標準的需求導致了國家實驗室的建立。 在許多國家/地區,將存在一個國家計量研究所 (NMI),它將維護主要的測量標準(主要 SI 單位加上一些派生單位),這些標準將用于通過校準為客戶的儀器提供可追溯性。
NMI 通過建立從最高級別標準到用于測量的儀器的完整鏈條,支持該國(通常還有其他國家)的計量基礎設施。 國家計量機構的例子有英國的 NPL、美國的 NIST、德國的 PTB 等等。 由于簽署了互認協議,現在可以直接從任何參與的 NMI 獲取可追溯性,公司不再需要從其所在國家的 NMI(例如國家物理實驗室)獲得測量的可追溯性 在英國。
質量
為了提高校準質量并讓外部組織接受結果,希望校準和后續測量可追溯到國際定義的測量單位。 建立可追溯性是通過與直接或間接與國家標準(例如美國的 NIST)、國際標準或認證參考材料相關的標準進行正式比較來實現的。 這可以由政府運營的國家標準實驗室或提供計量服務的私營公司來完成。
質量管理系統需要一個有效的計量系統,其中包括對所有測量儀器進行正式、定期和記錄在案的校準。 ISO 9000 和 ISO 17025 標準要求這些可追溯的行為達到高水平,并規定了如何對其進行量化。
為了傳達校準的質量,校準值通常伴隨著可溯源的不確定性聲明,以達到規定的置信水平。 這是通過仔細的不確定性分析來評估的。有時需要 DFS(偏離規格)才能在降級狀態下操作機器。 無論何時發生這種情況,都必須以書面形式進行,并在校準技術人員的技術協助下由經理授權。
測量設備和儀器根據它們設計用于測量的物理量進行分類。 這些在國際上有所不同,例如美國的 NIST 150-2G 和印度的 NABL-141。 這些標準共同涵蓋了測量各種物理量的儀器,例如電磁輻射(射頻探頭)、聲音(聲級計或噪聲劑量計)、時間和頻率(間隔計)、電離輻射(蓋革計數器)、光(光度計)、 機械量(限位開關、壓力表、壓力開關),以及熱力學或熱特性(溫度計、溫度控制器)。 每個測試設備的標準儀器相應地有所不同,例如,用于壓力表校準的自重測試儀和用于溫度表校準的干式溫度測試儀。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