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鐘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原子鐘

    編輯

    原子鐘是一種通過監測原子的共振頻率來測量時間的時鐘。 它基于具有不同能級的原子。 原子中的電子狀態與不同的能級相關,并且在這些狀態之間的躍遷中,它們與非常特定頻率的電磁輻射相互作用。 這種現象是國際單位制 (SI) 定義秒的基礎:

    第二個符號 s 是 SI 時間單位。 它是通過取銫頻率的固定數值 Δ ν C s {\\displaystyle \\Delta \\nu _{\\mathsf {Cs}}} ,銫的未擾動基態超精細躍遷頻率來定義的 133個原子,以Hz為單位表示為9192631770,等于s-1。

    該定義是國際原子時 (TAI) 系統的基礎,該系統由世界各地的一組原子鐘維護。 作為民用時間基礎的協調世界時 (UTC) 系統實施閏秒,以允許時鐘時間跟蹤地球自轉的變化,精確到一秒以內,同時基于基于秒定義的時鐘 .

    原子鐘的精確計時能力也被歐盟的伽利略計劃和美國的GPS等衛星網絡用于導航。 所涉及的原子鐘的計時精度很重要,因為時間測量誤差越小,時間乘以光速得到的距離誤差就越小(納秒或十億分之一秒的計時誤差( 10?9 或 1?1,000,000,000 秒)轉化為近 30 厘米(11.8 英寸)的距離,因此存在位置誤差)。

    原子鐘的主要種類使用冷卻到接近xxx零的溫度的銫原子。 美國的主要標準是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的銫噴泉鐘,名為 NIST-F2,測量時間的不確定度為 3 億年 1 秒(相對不確定度為 10?16)。 NIST-F2 于 2014 年 4 月 3 日上線。

    歷史

    編輯

    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 (James Clerk Maxwell) 在其 1873 年的《電學與磁學論文》中提出用光波的振動來測量時間: 是長度單位。麥克斯韋認為這比地球自轉更準確,地球自轉定義了用于計時的平均太陽秒。

    在 1930 年代,Isidor Rabi 建造了原子束磁共振頻率時鐘設備。

    機械、機電和石英鐘的精度會因溫度波動而降低。 正如 James Clerk Maxwell、Lord Kelvin 和 Isidor Rabi 所提議的那樣,這導致了測量原子振動頻率以更準確地計時的想法。 他在 1945 年提出了這個概念,這導致了 1949 年基于氨的時鐘的演示。這導致了 1955 年由 Louis Essen 與 Louis Essen 合作在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建造了xxx個實用的銫原子精確原子鐘 與杰克帕里

    1949 年,Kastler 和 Brossel 開發了一種利用光在原子中進行能級躍遷的技術,稱為光泵浦。 該技術可用于產生更強的磁共振和微波吸收信號。 不幸的是,這導致了共振頻率輕微偏移的副作用。 Cohen-Tannoudji 和其他人設法將光線偏移減少到可接受的水平。

    Ramsey 開發了一種方法,現在通常稱為 Ramsey 干涉測量法,用于振蕩場中的更高頻率和更窄的共振。 1950 年,Kolsky、Phipps、Ramsey 和 Silsbee 將這種技術用于分子束光譜學

    原子鐘

    1956 年后,原子鐘被許多團體研究,如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前身為國家標準局)、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所(PTB)、國家研究委員會(NRC) 在加拿大,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國際時間局(法語: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縮寫BIH),在巴黎天文臺,國家無線電公司,Bomac, Varian, Hewlett-Packard and Frequency &amp ; 時間系統。

    在 1950 年代,國家無線電公司售出了 50 多臺xxx臺原子鐘 Atomichron。 1964 年,惠普公司的工程師發布了 5060 機架式銫鐘。

    秒的定義

    1968 年,秒的持續時間被定義為銫 133 原子未受擾動的基態超精細躍遷頻率的 9192631770 次振動。 在此之前,它的定義是在 1900 年的回歸年中有 31556925.9747 秒。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8188/

    (2)
    詞條目錄
    1. 原子鐘
    2. 歷史
    3. 秒的定義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