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目錄

    簡介

    編輯

    是一種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化學符號Am,原子序數95,是錒系元素中的超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鑭系元素銪之下,故以美洲類推命名。

    作為曼哈頓計劃的一部分,镅于 1944 年由來自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的 Glenn T. Seaborg 小組在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首次生產。 雖然它是超鈾系列中的第三個元素,但它是第四個被發現的,僅次于較重的鋦。 這一發現一直保密,直到 1945 年 11 月才向公眾公布。大多數镅是由鈾或钚在核反應堆中用中子轟擊產生的——一噸廢核燃料含有約 100 克镅。 它廣泛用于商業電離煙霧探測器,以及中子源和工業儀表。 同位素 242mAm 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尋常的應用,例如核電池或核推進太空船的燃料,但由于這種核異構體的稀缺性和高價格,它們仍然受到阻礙。

    镅是一種相對較軟的放射性金屬,外觀呈銀色。 它最常見的同位素是 241Am 和 243Am。 在化合物中,镅通常呈現 +3 氧化態,尤其是在溶液中。 其他幾種氧化態是已知的,范圍從 +2 到 +7,并且可以通過它們的特征光學吸收光譜來識別。 固體镅及其化合物的晶格含有小的固有放射性缺陷,這是由于α粒子自輻照引起的同位素化,并隨時間累積;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可能會導致某些材料特性發生漂移,這在較舊的樣品中更為明顯。

    歷史

    編輯

    雖然镅很可能是在以前的核實驗中產生的,但它是 1944 年深秋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由 Glenn T. Seaborg、Leon O. Morgan、Ralph A. James 和 Albert 首次有意合成、分離和鑒定的 吉奧索。 他們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使用了一個 60 英寸的回旋加速器。 該元素在芝加哥大學的冶金實驗室(現為阿貢國家實驗室)進行了化學鑒定。 繼較輕的镎、钚和較重的鋦之后,镅是第四種被發現的超鈾元素。 當時,Seaborg 將元素周期表重新調整為現在的布局,錒系元素行位于鑭系元素行下方。 這導致镅位于其雙鑭系元素銪的正下方; 因此,它被類推地以美洲命名:镅(美洲之后)和符號 Am 是基于其作為錒系元素稀土系列的第六個成員的位置,類似于銪,Eu,建議用于該元素 , 鑭系元素。

    镅--化學元素

    這種新元素是通過一個復雜的多步驟過程從其氧化物中分離出來的。 首先將钚-239 硝酸鹽 (239PuNO3) 溶液涂在約 0.5 cm2 面積的鉑箔上,將溶液蒸發,并將殘留物通過煅燒轉化為二氧化钚 (PuO2)。 回旋加速器輻照后,涂層用硝酸溶解,然后用濃氨水溶液沉淀為氫氧化物。 將殘余物溶解在高氯酸中。 通過離子交換進行進一步分離,產生鋦的某種同位素。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08613/

    (2)
    詞條目錄
    1. 簡介
    2. 歷史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