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阻效應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磁阻效應

    編輯

    磁阻效應是一種材料(通常是鐵磁性材料)在外加磁場中改變其電阻值的趨勢有多種效應可以稱為磁阻效應。 有些發生在大塊非磁性金屬和半導體中,例如幾何磁阻、Shubnikov–de Haas 振蕩或金屬中常見的正磁阻。 其他效應發生在磁性金屬中,例如鐵磁體中的負磁阻或各向異性磁阻 (AMR)。 最后,在多組件或多層系統(例如磁隧道結)中,可以觀察到巨磁阻(GMR)、隧道磁阻(TMR)、巨大磁阻(CMR)和異常磁阻(EMR)。

    xxx個磁阻效應是在 1856 年由威廉·湯姆森(William Thomson)發現的,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開爾文勛爵,但他無法將任何物體的電阻降低超過 5%。 如今,包括半金屬和同心環 EMR 結構的系統已為人所知。 其中,磁場可以按數量級調整電阻。 由于不同的機制可以改變電阻,因此分別考慮直接取決于磁場的情況(例如幾何磁阻和多頻帶磁阻)和通過磁化間接影響的情況(例如 AMR 和 TMR)是很有用的。

    發現

    編輯

    威廉湯姆森(開爾文勛爵)于1856年首次發現普通磁阻。他用鐵片做實驗,發現當電流與磁力方向相同時,電阻增大,當電流與磁力成90°時,電阻減小 . 然后他用鎳做了同樣的實驗,發現它以同樣的方式受到影響,但影響的幅度更大。 這種效應稱為各向異性磁阻 (AMR)。

    2007年,Albert Fert和Peter Grünberg因發現巨磁電阻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獎。

    幾何磁阻

    編輯

    可以在 Corbino 圓盤上研究由于磁場對電流的直接作用而產生的磁阻示例(見圖)。它由一個帶有完美導電邊緣的導電環組成。 在沒有磁場的情況下,電池會在輪輞之間驅動徑向電流。 當施加垂直于圓環平面的磁場時,(進入或離開頁面)由于洛倫茲力,電流的圓形分量也會流動。 對這個問題的最初興趣始于 1886 年的玻爾茲曼,并于 1911 年由科爾比諾獨立重新檢驗。

    在一個簡單的模型中,假設對洛倫茲力的響應與對電場的響應相同

    其中 μ 是載流子遷移率。

    其中由于 B 場(垂直于該場的運動)導致的移動性有效降低是明顯的。 電流(與速度的徑向分量成正比)將隨著磁場的增加而減少,因此設備的電阻將增加。 至關重要的是,這種磁阻情況敏感地取決于器件的幾何形狀和電流線,而不依賴于磁性材料。

    在具有單載流子類型的半導體中,磁阻與 (1 + (μB)2) 成正比,其中 μ 是半導體遷移率(單位為 m2·V?1·s?1 或 T -1),B 是磁性 場(單位特斯拉)。

    磁阻效應

    銻化銦是高遷移率半導體的一個例子,它在 300 K 時的電子遷移率可能超過 4 m2·V-1·s-1。因此,在 0.25 T 場中,例如磁阻增加將是 xxx。

    各向異性磁阻(AMR)

    編輯

    湯姆森的實驗是 AMR 的一個例子,AMR 是一種材料的特性,其中觀察到電阻對電流方向和磁化方向之間的角度的依賴性。 該效應由磁化和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的同時作用產生,其詳細機制取決于材料。 例如,這可能是由于電子在磁化方向(由施加的磁場控制)的 s-d 散射概率更大。 凈效應(在大多數材料中)是當電流方向平行于施加的磁場時電阻具有xxx值。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14999/

    (1)
    詞條目錄
    1. 磁阻效應
    2. 發現
    3. 幾何磁阻
    4. 各向異性磁阻(AMR)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