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束
編輯分子束的產生是通過讓壓力較高的氣體通過小孔膨脹進入壓力較低的腔室,形成粒子束(原子、自由基、分子或離子),它們以大致相等的速度運動,幾乎沒有碰撞 顆粒之間。 分子束可用于在分子束外延和人工結構(如量子阱、量子線和量子點)中制造薄膜。 分子束也被用作交叉分子束。 分子束中的分子可以被電場和磁場操縱。 分子可以在 Stark 減速器或塞曼減速器中減速。
歷史
編輯最早研究分子束的是 H. Kallmann 和 F. Reiche,他們在 1921 年對偶極矩和非均勻電場中極性分子束的偏轉感興趣。 他們的工作間接啟發了 Stern–Gerlach 實驗(1922 年),該實驗不使用分子束而是使用原子束。
1927 年,Erwin Wrede xxx個報告了分子束中偶極矩和偏轉之間的關系(使用 KCl 等二元鹽)。1939 年,Isidor Rabi 發明了一種分子束磁共振方法,其中兩個磁鐵一個接一個地放置 產生不均勻磁場。 該方法用于用 LiCl、LiF 和二鋰的分子束測量幾種鋰同位素的磁矩。 該方法是 NMR 的前身。 1957 年 James P. Gordon、Herbert J. Zeiger 和 Charles H. Townes 發明的微波激射器是通過氨分子束和特殊的靜電四極聚焦器實現的。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1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