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氏體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奧氏體

    編輯

    奧氏體,也稱為伽馬相鐵 (γ-Fe),是鐵的金屬非磁性同素異形體或鐵與合金元素的固溶體。 在普通碳鋼中,奧氏體存在于 1000 K(727°C)的臨界共析溫度以上; 其他合金鋼具有不同的共析溫度。

    鐵的同素異形體

    編輯

    從 912 到 1,394 °C(1,674 到 2,541 °F),α 鐵經歷從體心立方 (BCC) 到伽馬鐵(也稱為奧氏體)的面心立方 (FCC) 配置的相變。 它同樣柔軟且具有延展性,但可以溶解更多的碳(在 1,146 °C (2,095 °F) 時高達 2.03% 的質量)。 這種伽馬形式的鐵存在于最常用的不銹鋼類型中,用于制造醫院食品服務設備。

    材質

    編輯

    奧氏體化是指將鐵、鐵基金屬或加熱到一定溫度,使晶體結構從鐵素體轉變為奧氏體。 更開放的奧氏體結構能夠從碳鋼中的碳化鐵中吸收碳。 不完全的初始奧氏體化會在基體中留下未溶解的碳化物。

    對于某些鐵金屬、鐵基金屬和鋼,在奧氏體化步驟中可能會出現碳化物。 通常用于此的術語是兩相奧氏體化。

    等溫淬火

    編輯

    等溫淬火是一種硬化工藝,用于鐵基金屬以提高機械性能。 金屬被加熱到鐵-滲碳體相圖的奧氏體區域,然后在溫度介于 300–375°C(572–707°F)之間的鹽浴或其他熱提取介質中淬火。 金屬在此溫度范圍內退火,直到奧氏體轉變為貝氏體或奧氏體(貝氏體鐵素體+高碳奧氏體)。

    通過改變奧氏體化溫度,奧氏體化過程可以產生不同的和所需的微觀結構。 較高的奧氏體化溫度可以在奧氏體中產生較高的碳含量,而較低的溫度會產生更均勻分布的奧氏體組織。 奧氏體中的碳含量作為等溫淬火時間的函數已經確定。

    在普通碳鋼中的行為

    編輯

    隨著奧氏體冷卻,碳從奧氏體中擴散出來,形成富含碳的碳化鐵(滲碳體)并留下貧碳鐵素體。 根據合金成分,可能會形成一層鐵素體和滲碳體,稱為珠光體。 如果冷卻速度非常快,碳沒有足夠的時間擴散,合金可能會經歷稱為馬氏體轉變的大晶格畸變,在這種轉變中它轉變為馬氏體,即體心四方結構 (BCT)。 冷卻速率決定了馬氏體、鐵素體和滲碳體的相對比例,因此決定了所得鋼的機械性能,例如硬度和抗拉強度。

    奧氏體

    厚截面的高冷卻速率會導致材料中出現陡峭的熱梯度。 熱處理零件的外層會冷卻得更快,收縮得更多,導致它處于張力和熱染色狀態。 在高冷卻速率下,材料會從奧氏體轉變為更硬的馬氏體,并且會在更低的應變下產生裂紋。 體積變化(馬氏體的密度低于奧氏體)也會產生應力。 零件內部和外部的應變率差異可能會導致外部出現裂紋,因此必須使用較慢的淬火速率來避免這種情況。 通過用鎢合金化鋼,碳擴散減慢,并且在較低溫度下發生向 BCT 同素異形體的轉變,從而避免開裂。 據說這種材料的淬透性增加了。 淬火后的回火會將一些脆性馬氏體轉變為回火馬氏體。 如果對低淬透性鋼進行淬火,顯微組織中將保留大量奧氏體,使鋼具有內應力,使產品容易突然斷裂

    在鑄鐵中的行為

    編輯

    將白口鑄鐵加熱到 727°C (1,341°F) 以上會導致在初生滲碳體晶體中形成奧氏體。 這種白口鐵的奧氏體化發生在與鐵素體相界面處的初生滲碳體中。 當奧氏體晶粒在滲碳體中形成時,它們以沿滲碳體晶層表面取向的層狀簇出現。 奧氏體是由碳原子從滲碳體擴散到鐵素體中形成的。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15315/

    (5)
    詞條目錄
    1. 奧氏體
    2. 鐵的同素異形體
    3. 材質
    4. 等溫淬火
    5. 在普通碳鋼中的行為
    6. 在鑄鐵中的行為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