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化三鐵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碳化三鐵

    編輯

    碳化三鐵(或碳化鐵)是鐵和碳的化合物,更準確地說是中間過渡金屬碳化物,化學式為 Fe3C。 按重量計算,它含有 6.67% 的碳和 93.3% 的鐵。 它具有正交晶體結構。 它是一種硬而脆的材料,通常被歸類為純凈形式的陶瓷,并且是黑色冶金中常見且重要的成分。 雖然滲碳體存在于大多數鑄鐵中,但它是在碳化鐵工藝中作為原材料生產的,屬于替代煉鐵技術系列。 滲碳體的名稱源于Floris Osmond和J. Werth的理論,其中凝固鋼的結構由一種細胞組織組成,以鐵素體為核,Fe3C為細胞外層。 因此,碳化物使鐵凝固。

    冶金

    編輯

    在鐵碳系統(即普通碳鋼和鑄鐵)中,它是一種常見成分,因為鐵素體最多可包含 0.02wt% 的未化合碳。 因此,在緩慢冷卻的碳鋼和鑄鐵中,一部分碳以滲碳體形式存在。 碳化三鐵在白口鑄鐵的情況下直接從熔體中形成。 在碳鋼中,當奧氏體在緩慢冷卻時轉變為鐵素體時,滲碳體會從奧氏體中析出,或者在回火過程中會從馬氏體中析出。 與鐵素體(奧氏體的另一種產物)的緊密混合物形成稱為珠光體的層狀結構。

    雖然滲碳體在熱力學上不穩定,最終會在較高溫度下轉化為奧氏體(低碳水平)和石墨(高碳水平),但在低于亞穩態鐵碳共析溫度(723°C)的溫度下加熱時不會分解 相圖

    機械性能很難獲得。 Bhadeshia 最近的評論提供了以下內容: 760-1350HV 的室溫顯微硬度; 彎曲強度為 4.6?8 GPa; 楊氏模量160-180 GPa; 壓痕斷裂韌性 1.5-2.7 MPa√m

    純形式

    編輯

    碳化三鐵在其居里溫度約為 480 K 時從鐵磁性變為順磁性

    天然碳化鐵(含有少量鎳和鈷)存在于鐵隕石中,并以首先描述它的德國礦物學家 Emil Cohen 的名字命名為 cohenite。 由于碳是金屬行星核可能的次要輕合金成分之一,因此通過實驗研究了滲碳體 (Fe3C) 作為 cohenite 的簡單替代物的高壓/高溫特性。碳化三鐵

    其他碳化鐵

    編輯

    在回火鋼和工業費-托工藝中還發現了其他形式的亞穩態碳化鐵。 這些包括 epsilon (ε) 碳化物、六方密排 Fe2-3C、碳含量大于 2 的普通碳鋼中的析出物。 0.2%,在 100–200 °C 下回火。 非化學計量的 ε-碳化物在 ~200 °C 以上溶解,此時 H?gg 碳化物和滲碳體開始形成。 H?gg 碳化物,單斜 Fe5C2,在 200–300 °C 回火的硬化工具鋼中沉淀。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15321/

    (1)
    詞條目錄
    1. 碳化三鐵
    2. 冶金
    3. 純形式
    4. 其他碳化鐵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