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蝕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刻蝕

    編輯

    蝕刻用于微加工,以在制造過程中從晶片表面化學去除層。 蝕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工藝模塊,每個晶圓在完成之前都經過許多蝕刻步驟。

    對于許多蝕刻步驟,部分晶片通過抗蝕刻的掩蔽材料保護免受蝕刻劑影響。 在一些情況下,掩蔽材料是已經使用光刻法圖案化的光致抗蝕劑。 其他情況需要更耐用的掩模,例如氮化硅

    方向相關蝕刻

    編輯
    • 溶于水的 KOH 顆粒(自熱)
    • 蝕刻速率{110} > {100} >> {111}
      • KOH 對 {111} 平面的蝕刻方向較慢
      • 您不能將這種 KOH 光刻膠用作蝕刻掩模,因為氧化物的侵蝕速度太慢,因此這種抗蝕劑將無法存活
    • 光刻膠可以用作蝕刻掩模,xxx的蝕刻光刻膠是氮化物
    • 例如,KOH 中 Si 的蝕刻速率取決于晶面
    • 在低溫下你有高選擇性(蝕刻速率較慢),在高溫下你的選擇性會下降(較高蝕刻速率)

    通過升高溫度,蝕刻速率增加,但選擇性降低。 蝕刻速率和蝕刻選擇性之間存在折衷。

    品質因數

    編輯

    如果蝕刻旨在在材料中形成空腔,則可以使用蝕刻時間和已知的蝕刻速率大致控制空腔的深度。 但更常見的是,蝕刻必須完全去除多層結構的頂層,而不會損壞底層或掩模層。 蝕刻系統執行此操作的能力取決于兩種材料的蝕刻速率比率(選擇性)。

    一些蝕刻會削弱掩模層并形成具有傾斜側壁的空腔。 底切的距離稱為偏差。 具有大偏差的蝕刻劑稱為各向同性,因為它們在所有方向上均等地侵蝕基板。 現代工藝非常喜歡各向異性蝕刻,因為它們會產生清晰、控制良好的特征

    蝕刻介質與技術

    編輯

    蝕刻劑的兩種基本類型是液相(濕)和等離子相(干)。 這些中的每一個都存在于幾個變體中。

    濕法蝕刻

    最初的蝕刻工藝使用液相(濕)蝕刻劑。 該工藝現在已基本過時,但直到 1980 年代后期才被干式等離子蝕刻取代。: 147 可以將晶圓浸入蝕刻劑浴中,必須攪動蝕刻劑以實現良好的工藝控制。 例如,緩沖氟酸 (BHF) 通常用于在硅襯底上蝕刻二氧化硅

    可以使用不同的專用蝕刻劑來表征蝕刻的表面。

    濕蝕刻劑通常是各向同性的,這會導致蝕刻厚膜時產生較大的偏差。 它們還需要處理大量有毒廢物。 由于這些原因,它們很少用于最先進的工藝中。 然而,用于光刻膠的照相顯影劑類似于濕蝕刻。

    作為浸入的替代方法,單晶圓機使用伯努利原理,使用氣體(通常為純氮氣)緩沖和保護晶圓的一側,同時將蝕刻劑應用于另一側。 它可以在正面或背面完成。 在機器中時,蝕刻化學物質分配在頂面,而底面不受影響。 這種蝕刻方法在后端處理 (BEOL) 之前特別有效,后端處理后的晶圓通常在晶圓背面研磨后非常薄,并且對熱應力機械應力非常敏感。 蝕刻甚至幾微米的薄層將去除背磨過程中產生的微裂紋,從而使晶圓具有顯著增加的強度和柔韌性而不會破裂。

    各向異性濕法蝕刻

    一些濕蝕刻劑以非常不同的速率蝕刻晶體材料,這取決于暴露的晶面。 在單晶材料(例如硅晶片)中,這種效應可以允許非常高的各向異性,術語晶體蝕刻與沿晶面的各向異性蝕刻同義。

    刻蝕

    然而,對于一些非晶體材料,如玻璃,有非常規的方法可以以各向異性的方式進行蝕刻。 作者采用包含蝕刻非蝕刻溶液的多流層流來制造玻璃槽。 中心的蝕刻溶液兩側是非蝕刻溶液,接觸蝕刻溶液的區域受周圍非蝕刻溶液的限制。 因此,蝕刻的方向主要垂直于玻璃表面。 掃描電子顯微鏡 (SEM) 圖像證明了縱橫比(寬度/高度 = 0.5)的傳統理論極限的突破,并貢獻了兩倍的改進(寬度/高度 = 1)。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15349/

    (6)
    詞條目錄
    1. 刻蝕
    2. 方向相關蝕刻
    3. 品質因數
    4. 蝕刻介質與技術
    5. 濕法蝕刻
    6. 各向異性濕法蝕刻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