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隕石
編輯微隕石是在進入地球大氣層后幸存下來的微流星體。 通常在地球表面發現,微隕石與隕石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的體積更小,數量更多,成分也不同。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定義隕石為30微米至1米; 微隕石是范圍的小端(?亞毫米)。 它們是宇宙塵埃的一個子集,其中還包括較小的行星際塵埃顆粒 (IDP)。
微塵石以高速(至少 11 公里/秒)進入地球大氣層,并通過大氣摩擦和壓縮進行加熱。 微塵石的單個重量在 10?9 到 10?4 g 之間,它們共同構成了來到當今地球的大部分地外物質。
弗雷德·勞倫斯·惠普爾 (Fred Lawrence Whipple) 首先創造了微隕石一詞來描述落到地球上的塵埃大小的物體。 有時,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體和微流星體以流星或流星的形式可見,無論它們是否到達地面并以隕石和微隕石的形式存在。
簡介
編輯微塵石 (MM) 的結構會隨著其原始結構和礦物成分的變化而變化,因為它們進入大氣時所經歷的加熱程度會發生變化——這是它們的初始速度和進入角度的函數。 它們的范圍從保留其原始礦物學的未熔化粒子(圖 1a、b)到部分熔化的粒子(圖 1c、d)到圓形熔化的宇宙球體(圖 1e、f、g、h、圖 1a、b)。 2)其中一些通過蒸發失去了大部分質量(圖1 i)。 分類基于成分和加熱程度。
微隕石的地外起源由顯微分析確定:
- 它們所含的金屬與隕石中的金屬相似。
- 有些含有方鐵礦,這是一種在隕石熔殼中發現的高溫氧化鐵。
- 它們的硅酸鹽礦物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比例與隕石中的相似。
- 鐵球體中宇宙成因錳 (53Mn) 的豐度以及石質 MM 中宇宙成因鈹 (10Be)、鋁 (26Al) 和太陽氖同位素的豐度均來自地外
- 一些 MM 中存在前太陽系顆粒,而超碳 MM 中存在過量的氘,這表明它們不僅來自地外,而且它們的某些成分形成于太陽系之前。
據估計,每年有 40,000 ± 20,000 噸 (t/yr) 的宇宙塵埃進入高層大氣,其中估計只有不到 10% (2700 ± 1400 t/yr) 以顆粒形式到達地表。 因此,沉積的微隕石質量大約是隕石估計值的 50 倍,后者約為 50 噸/年,每年進入大氣層的大量粒子(~1017 > 10 μm)表明大量 MM 集合包含 來自太陽系中所有產生塵埃的物體的粒子,包括小行星、彗星以及來自我們月球和火星的碎片。 大型 MM 集合提供了有關大小、成分、大氣加熱效應和地球上物質類型的信息,而對單個 MM 的詳細研究則可以深入了解它們的起源、碳的性質、氨基酸和它們所含的太陽系前顆粒。
對在酸浴中從微隕石中回收的鉻鐵礦微觀晶體或鉻尖晶石的化學分析表明,原始無球粒隕石在 4.66 億多年前積累的 MM 中很常見,原始無球粒隕石占今天到達地球的 MM 的不到 0.5% .
收集點
編輯微塵石已從深海沉積物、沉積巖和極地沉積物中采集。 它們以前主要是從極地冰雪中收集的,因為它們在地球表面的濃度低,但在 2016 年發現了一種在城市環境中提取微隕石的方法。
海洋沉積物
1873 年至 1876 年 HMS 挑戰者號探險期間,首次從深海沉積物中收集到融化的微隕石(宇宙球)。 1891 年,Murray 和 Renard 發現了兩組 [微隕石]:xxx類是黑色磁性球粒,有或沒有金屬核;
第二類是黑色磁性球粒,有或沒有金屬核; 第二,類似 chondr(ul)es 的棕色小球,具有晶體結構。 1883 年,他們提出這些小球是外星的,因為它們被發現遠離地球粒子源,它們不像當時在熔爐中生產的磁球,而且它們的鎳鐵 (Fe-Ni) 金屬核也不像金屬鐵 發現于火山巖中。 小球在緩慢積累的沉積物中最為豐富,特別是沉積在碳酸鹽補償深度以下的紅粘土,這一發現支持隕石起源。 除了那些具有 Fe-Ni 金屬核心的球體外,一些大于 300 μm 的球體還含有鉑族元素的核心。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1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