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手表
編輯天文臺表(源自古希臘語 χρον?μετρον;字面意思是時間測量器)是一種非常精確的時計,最初專注于海上航行的需要。 在瑞士,經瑞士官方天文臺 (COSC) 認證的鐘表可能會標記為 Certified Chronometer 或 Officially Certified Chronometer。 在瑞士以外,日本天文臺檢驗協會等同等機構過去曾根據類似標準對時計進行過認證,盡管該術語的使用并不總是受到嚴格控制。
歷史
編輯1714 年,英國貝弗利的杰里米·薩克 (Jeremy Thacker) 創造了“精密計時表”一詞,指的是他發明了一個安裝在真空室中的時鐘。“精密計時表”一詞還用于描述用于天體導航和確定經度的航海計時器。 航海計時器由約翰·哈里森 (John Harrison) 于 1730 年發明。這是能夠實現精確航海的一系列計時器中的xxx個。 從那時起,精確的計時器對于遠洋航海或遠離陸地的空中航行至關重要。 20 世紀初,無線電報時間信號的出現補充了用于航海和空中航行的機載航海天文鐘,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后發明、開發和實施了各種無線電導航系統(例如,Gee、Sonne(又名 Consol )、LORAN(-A 和 -C)、Decca Navigator System 和 Omega Navigation System)顯著減少了使用船載航海計時器進行定位的需要。 這些最終導致了 20 世紀下半葉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GSN-GPS) 的開發和實施。 航海天文鐘不再用作海上航行的主要手段,盡管它仍然需要作為后備手段,因為無線電系統及其相關電子設備可能會因各種原因發生故障。
一旦機械鐘表機芯發展出足夠的精度以允許準確的海上航行,最終在位于歐洲的天文臺開展了所謂的天文臺比賽。 納沙泰爾天文臺、日內瓦天文臺、貝桑松天文臺和基尤天文臺是證明機械時計準確性的天文臺的突出例子。 天文臺測試制度通常持續 30 至 50 天,包含的精度標準比 COSC 制定的現代標準更為嚴格和困難。 當機芯通過天文臺時,它就成為天文臺精密時計,并收到天文臺的 Bulletin de Marche,規定機芯的性能。 由于只有極少數機芯獲得了通過天文臺標準所需的關注和制造水平,因此現存的天文臺精密時計非常少。
大多數天文臺計時碼表的機芯都非常精確,以至于它們無法承受在正常使用中用作手表。 它們僅用于準確性競賽,因此從未出售給公眾使用。 然而,在1966年和1967年,芝柏制造了大約670枚搭載Calibre 32A機芯的腕表,成為納沙泰爾天文臺認證的Observatory Chronometers,而在1968年、1969年和1970年,Seiko分別有226枚腕表搭載其4520和4580 Calibres認證。 這些天文臺計時碼表隨后出售給公眾作為手表正常使用,今天仍然可以找到一些例子。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隨著石英表機芯的問世,天文臺比賽結束,這種機芯通常以低得多的成本提供卓越的精度。 2009年,力洛克鐘表博物館更新傳統,推出基于ISO 3159認證的全新計時競賽。
2017 年,天文臺精密時計數據庫 (OCD) 上線,其中包含 1945 年至 1967 年納沙泰爾天文臺認證為天文臺精密時計的所有機械時計 (chronometres-mecaniques),這些機械時計因成功參加比賽而發行 馬爾凱公報。 所有數據庫條目都是在天文臺比賽中提交給腕表類別(chronometres-bracelet)的作品。
天文臺一詞經常被公眾錯誤地用于計時儀器,該計時儀器配備了可以通過按鈕啟動以測量事件持續時間的附加機制。 這種儀器實際上是計時碼表或計時碼表。 它可以通過天文臺認證,只要它符合為標準設定的標準。
機械計時器
編輯機械天文臺表是一種彈簧驅動的擒縱機構計時裝置,就像手表一樣,但它的零件體積更大。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1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