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現
編輯在哲學、系統理論、科學和藝術中,當一個實體被觀察到具有其各部分本身不具有的屬性或行為時,就會出現涌現,這些屬性或行為只有在各個部分在更廣泛的整體中相互作用時才會出現。
涌現在綜合層次理論和復雜系統理論中起著核心作用。 例如,生物學中研究的生命現象是化學的新興特性。
在哲學中,強調涌現屬性的理論被稱為涌現主義。
在哲學上
編輯哲學家通常將涌現理解為關于系統屬性的病因學的主張。 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的涌現屬性不是該系統任何組件的屬性,但仍然是整個系統的一個特征。 Nicolai Hartmann(1882-1950)是最早撰寫關于涌現的現代哲學家之一,將其稱為 categorial novum(新類別)。
定義
這種出現的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 寫過這個概念的許多科學家和哲學家包括 John Stuart Mill(成因的構成,1843 年)和 Julian Huxley(1887-1975 年)。
哲學家 G. H. Lewes 于 1875 年創造了 emergent 一詞,將其與單純的結果區分開來:
每個合力要么是合力的和,要么是合力的差; 當它們的方向相同時,它們的和 - 當它們的方向相反時,它們的差。 此外,每個結果的成分都可以清楚地追蹤到,因為它們是同質的和可比較的。 緊急情況則不同,不是將可測量的運動加到可測量的運動上,或將一種事物加到同類的其他個體上,而是不同種類的事物的合作。 涌現物不同于它的組成部分,因為這些組成部分是不可通約的,并且它不能被還原為它們的總和或它們的差異。
1999 年,經濟學家杰弗里·戈德斯坦 (Jeffrey Goldstein) 在《涌現》雜志上提供了涌現的最新定義。 Goldstein 最初將涌現定義為:在復雜系統的自組織過程中出現新穎且連貫的結構、模式和特性。
2002 年,系統科學家 Peter Corning 更詳細地描述了 Goldstein 定義的特點:
共同特征是:(1) 激進的新穎性(以前未在系統中觀察到的特征); (2) 連貫性或相關性(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自身的整體); (3) 全局或宏觀層面(即具有某種整體性); (4) 它是動態過程的產物(進化); (5) 它是實指的(可以被感知)。
康寧提出了一個更窄的定義,要求組件在種類上不同(遵循劉易斯),并且它們涉及這些組件之間的勞動分工。 他還說,生命系統(與國際象棋游戲相比)雖然是涌現的,但不能簡化為涌現的潛在法則:
規則或法律沒有因果效力; 它們實際上不“生成”任何東西。 它們僅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規律性和一致關系。 這些模式可能非常有啟發性和重要,但必須單獨指定潛在的因果機構(盡管通常不是)。 但除此之外,國際象棋游戲說明了……為什么出現和進化的任何法則或規則都是不充分的。 即使在國際象棋游戲中,您也不能使用規則來預測“歷史”——即任何給定游戲的進程。 事實上,您甚至無法可靠地預測國際象棋比賽的下一步。 為什么? 因為“系統”涉及的不僅僅是游戲規則。 它還包括玩家和他們在每個選擇點的大量可用選項中展開的、每時每刻的決定。 國際象棋游戲不可避免地具有歷史意義,盡管它也受到一系列規則的約束和塑造,更不用說物理定律了。 此外,這是一個關鍵點,國際象棋游戲也受到遠程經濟、控制論、反饋驅動的影響。 它不僅僅是一個自我排序的過程; 它涉及有組織的、“有目的的”活動。
強弱出現
涌現概念的使用一般可分為弱涌現和強涌現兩種觀點。 一篇討論這種劃分的論文是 Weak 涌現,作者是哲學家 Mark Bedau。 就物理系統而言,弱涌現是一種涌現類型,其中涌現屬性適合計算機模擬或類似形式的事后分析(例如,交通堵塞的形成,一群人的結構 飛行中的八哥或魚群,或星系的形成)。 這些模擬中的關鍵是交互成員保持其獨立性。 如果不是,則形成一個具有新的涌現屬性的新實體:這稱為強涌現,據稱無法模擬或分析。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1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