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簡介
編輯都江堰(拼音:Dūjiāngyàn)是中國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個古老灌溉系統。 最初由秦國于公元前 256 年左右建造,作為灌溉和防洪工程,至今仍在使用。 該系統的基礎設施在長江最長的支流岷江上發展。 該地區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介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間。到達成都平原后突然減速,使河道淤塞,附近地區極易發生水災。 秦昭王下令修建都江堰,用一種新的疏水分水方法治理河流,而不是簡單地筑壩。 該水資源管理計劃至今仍在使用,以灌溉該地區超過 5,300 平方公里(2,000 平方英里)的土地。 都江堰與陜西鄭國渠、廣西靈渠并稱為秦國三大水利工程。
歷史
編輯規劃
戰國時期,閩江沿岸的人們每年都遭受洪水的侵襲。 秦朝水文學家李冰調查了這個問題,發現河流被當地山區快速流動的泉水融水膨脹,當它到達下面緩慢流動且淤塞嚴重的河段時,這些融水沖破了河岸。
一個解決方案是建造一座大壩,但秦朝想要保持水道暢通,以便軍艦在邊境供應軍隊,因此建造了一座人工堤壩來改變部分河流的方向,然后 通過玉壘山開鑿一條渠道,將多余的水排放到干旱的成都平原。
建設
秦昭王為此撥銀十萬兩,派出一支據說有數萬人的隊伍。 堤壩由長長的香腸狀竹編籃子構成,籃子里裝滿了被稱為竹龍的石頭,并由被稱為馬查的木制三腳架固定在適當的位置。 一座形似魚嘴的引水堤,歷時四年建成。
事實證明,切割通道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因為在火藥發明之前,當時可用的工具無法穿透山上堅硬的巖石,因此火和水的結合使用加熱和冷卻巖石直到它們破裂 并且可以刪除。 經過八年的工作,一條 20 米(66 英尺)寬的通道穿過山體。
遺產
系統完成后,沒有再發生洪水。 灌溉使四川成為中國xxx生產力的農業區。 該建筑還被認為賦予該地區人民一種悠閑的生活態度; 通過消除災害并確保定期和豐收,它給他們留下了充足的空閑時間。
2000年,都江堰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如今它已成為四川的一大旅游勝地。
工程建設
編輯灌溉頭
灌溉系統由三個主要結構組成,它們相互協調工作,以確保防止洪水泛濫并保持田地供水充足:
魚嘴或魚嘴堤,因其圓錐形頭部而得名,據說類似于魚嘴,是建設的關鍵部分。 它是一個人工堤壩,將水分成內流和外流。 內溪深而窄,外溪淺而寬。
這種特殊的結構可確保在旱季,內流將大約 60% 的河流流量帶入灌溉系統。 而在洪水期間,這個數量減少到 40%,以保護人們免受洪水侵襲。 外流排出其余部分,沖走大部分淤泥和沉積物。
飛沙堰或飛沙堰有一個 200 米(660 英尺)寬的開口,連接內外溪流。 這通過允許水的自然旋流將多余的水從內流排到外流來確保防止洪水泛濫。 漩渦還排出了未能進入外流的淤泥和沉積物。 現代鋼筋混凝土堰取代了原來的加重竹籃。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