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家陵寢
編輯明清皇家陵寢(簡體中文:明清皇家陵寢;繁體中文:明清皇家陵寢;拼音:Míng Qīng Huángjiā Língqǐn)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多個陵墓和墓葬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名稱。 這些墓葬可以追溯到中國的明清時期。
陵墓分別于2000年、2003年和2004年列入名錄。2004年新增遼寧省三座始建于17世紀的皇陵:永陵、福陵和昭陵,分別為開國皇帝修建。 清朝和他們的祖先。 這些墓葬的石雕、龍紋瓦片裝飾豐富,說明了清代陪葬建筑的發展。 三座陵墓群及其眾多的建筑,結合了歷代傳承的傳統和滿族文化的新特色。
十三陵
編輯明朝開國皇帝洪武帝對陵墓進行了重大改革。 他把地上的土墩由原來的斗形方形改為圓形或長方形,取消了宮殿,擴建了廟宇建筑。 清代沿襲明代制度,更注重陵園與周圍山水的結合,講究葬人次序,形成帝王妃墓、祭祀墓葬的配套順序。 制度更加完善合理。 北京附近的明十三陵遺址共有13座墓葬,但其他明代墓葬也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例如,位于湖北省的顯陵是為 1519 年至 1566 年的明朝第 12 代皇帝建造的。
清陵
編輯在傳統中國,祭祀死者是非常重要的。 清朝開國皇帝滅明后,選擇以明陵為陵墓建清陵,以確保新臣民仍能尊重漢人的傳統。 此外,清始皇帝信奉“天命”的理念,這也是他選擇圍繞十三陵修建的原因之一。
作為封建統治者,他將其視為關系國家興衰、皇位長短的重要工作。 這一理念被推向了頂峰。 在陵墓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中,充分運用中國傳統xxx理論,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人文精神鑄于自然之中,營造出崇高、偉大、 永恒不朽的意象。 在建筑的規模和質量上,力求宏偉、壯觀、精美,以體現皇權至上的思想,彰顯帝王風范和威嚴,成為物化皇權的象征。 皇權。
盛京三陵(中文:盛京三陵;拼音:Sheng Jīng Sān Líng)是奠定滿清皇室基礎的先祖陵墓。 三座陵墓的墓葬造型均仿照陵,程式化特征強烈,影響了清代入關后的陵墓建設。 盛京三陵加上清東陵和清西陵,構成了清王陵群,濃縮了清王朝的歷史。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財產
編輯WHS No. 1004ter 包括以下個人墓葬和墓葬群:
其他皇陵
編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不包括洪武皇帝(明朝)為其祖先建造的陵墓群:
- 江蘇省盱眙縣明祖陵(祖陵)
- 安徽鳳陽黃陵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