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概況
門急診大樓
經過70多年的發展,中山醫院本部目前占地面積73188M2,建筑面積133687M2。核定床位1700張,年門急診量近201萬人次,住院病人5.2萬人次。中山醫院在松江天馬山境內和延安西1474號設有分部,青浦區中心醫院因委托中山醫院管理而成為中山醫院青浦分院。院本部現有員工2679人,正副教授或者正副主任醫師33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醫師859人,近1028人,醫技人員437人。
中山醫院本部設有除小兒科以外的所有科室、綜合實力雄厚。心臟、肝癌、腎臟和肺部疾病診治是醫院的重點和特色,診治水平始終處于中國xxx地位。其中心血管病和肝腫瘤為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上海市醫結合康復研究所、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普通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核醫學研究所設在院內,成為醫院重要的研究機構。 上海市院內感染質控中心和超聲質控中心也掛靠該院。此外,腹部外科、骨科、介入放射、麻醉科、超聲診斷和醫結合等科室以及十余個臨床醫療診治中心皆頗具特色,并且具有強大的醫療和科研實力。每年承擔國家、衛生部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近百項。近年獲xxx、教育部、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百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項。院內設有博士點15個,碩士點21個。每年舉辦xxx繼續醫學教育近30期,招收醫生300余名,為國家培養了許多高級醫學人才。
醫院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包括64排128層超速螺旋CT、全數字平板式心血管造影機(DSA)4臺、直線加速器、1.5T磁共振斷層掃描儀、同位素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儀(ECT)、數字化X線成像系統(DR)、高能超聲聚焦治療機、震波碎石機、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電子胃鏡和介入放射造影儀(DCI)、重癥監護系統和遠程醫療、遠程醫療教學系統等等。
與保健協會合作建立的上海逸仙醫院為境內外人士服務,深受歡迎。
醫院始終秉承“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嚴謹、求實、團結、奉獻”的院訓,以嚴謹的醫療作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嚴格的科學管理,努力為國內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
發展簡史
中山醫院創始于1936年,為紀念中國孫中山先生而命名,是三十年代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一所規模較大的綜合性醫院。當時上海有市民300多萬,而醫院病床不足5000張,且多由外國人設立,收費昂貴。為了滿足之需要,于1930年社會即有創辦大規模國人醫院之議,幾經商榷,推舉成立了以孔祥熙為主任,孫科和恒為副主任,顏福慶為總干事的中山醫院籌備會,通過籌備會向社會募集捐款。1935年6月中山醫院動工,次年12月竣工,占地26644平方米(40畝)。當時名人史量才先生家屬捐款建量才堂,為學校之用,學校附設在中山醫院內,量才堂與中山醫院同時竣工。1936年由上海中國紅十字會xxx醫院分出部分人員至中山醫院建立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泌尿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科室。1937年2月開始收治病人,同年4月1日正式開業。建筑面積13597平方米,計劃病床450張,實際病床300張。
牛惠生為中山醫院xxx任院長。醫院開業不久,牛惠生院長病逝,應元岳代理院長。1937年“八·一三”事變,日軍進攻上海,xxx爆發,業務重心移向上海紅十字xxx醫院,護校也一同歸并。中山醫院原址先后改為“第六救護醫院”和“國際xxx醫院”,在三個月內共收治傷兵二萬余人,并且同紅十字會xxx醫院組成國立上海醫學院xxx、第二兩個救護隊,先無錫、南京,旋即轉赴xxx,為xxxxxx做出了貢獻。1937年11月日軍侵占上海,從此中山醫院原址為日寇盤踞了八年。
1939年7月中山醫院部分醫護人員隨同上海醫學院遷至昆明。1941年1月又由滇遷渝,與重慶中央醫院以及寬仁醫院合作,1942年2月接辦重慶歌樂山的中央醫院,改稱國立上海醫學院附屬醫院,由吳紹青教授任院長,擴大床位至400張。不久又接納重慶新開寺肺結核病院,床位增加到450張。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抗戰勝利,1946年5月在重慶的中山醫院人員分批回滬,籌備恢復上海中山醫院,正逢上海霍亂流行,中山醫院遂作為時疫醫院從7月至9月共收治病人2300余人。1946年11月正式恢復上海中山醫院,聘沈克非教授為院長。當時有醫師70余人,100余人,設備較齊全,開設病床347張,是多科性的綜合性醫院。1947年11月增設口腔科、皮膚科和胸外科。1947年9月重新設立學校,定名為“上海市私立中山高級學校”,并開始招生。由于時局動蕩,物價飛漲,醫院經濟受到嚴重影響,僅依賴有關方面補助和向外募捐,才得以維持,但全院職工在極其的下團結一致,工作,努力維持醫院的,直到上海解放。 1949年7月,中國人民xxx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衛生處派員接管中山醫院。1949年7月9日公開中組織,成立黨支部,任黨支部。1950年4月1日中山醫院被宣布結束軍管,交由華東軍員會衛生部直接管轄。1952年4月黃家駟教授任院長。同年醫學院進行了院系調整,中山醫院充實外科力量,改名為“上海醫學院外科學院”。全院有醫師103人,91人,職工總數為414人,病床422張。時值解放初期,國家為關心醫學衛生事業,關心人民健康,撥款改善病房條件,新建手術室、骨科病房,充實化驗室、動物實驗室,改建宿舍和飯廳,增加建筑面積3827平方米。同時對醫院工作實施,包括改用中文記錄病史,建立各科定期開展學術會議,病例討論制度;采用普通話授課;使用幻燈、標本、模型、圖表等進行形象教學等。1952年7月中山高級護校脫離中山醫院與紅十字會xxx醫院護校與協和護校合并,組成上海xxx醫學院附設學校。1953年,醫院推行病室負責制和性醫療制,深受病人歡迎。
1955年3月,崔之義教授任院長。同年8月根據衛生部關于醫學院校專業設置的,各臨床學院恢復醫院名稱,中山醫院改為上海xxx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恢復綜合性醫院建制,設內、外、婦產、肺、中醫五個主要臨床科室,外科再分設胸外、骨、泌尿、普外等科室,內科包括消化、心臟、血液等專業組,建立了血庫、肺功能和心電圖等科室。1956年8月恢復原名中山醫院。1955年8月原腫瘤醫院新樓劃歸中山醫院,辟為內科病房大樓。1956年12月放射科專家榮獨山,內科專家林兆耆,肺科專家吳紹青被評定為高等教育一、二級教授。同年建立了內、外科研究室,結合臨床醫療開展各項研究工作。
1957年4月中山醫院成立黨總支,任總支。同年,外科成功創制真絲人造血管,胸外科首次成功施行低溫麻醉房間膈缺損修補術。1958年建立了超聲波室和同位素實驗室,成立了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2年改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石美鑫教授任所長。同年,石美鑫教授和胸外科的醫師們在各方協助下研制了中國xxx臺靜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機,打破了當時某些國家的禁運政策,獲得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成功。1961年10月由林兆耆教授任院長,1962年中山醫院進行全面整頓,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1966年“”開始,全院臨床科室僅分外科、內科以及婦產科。1968年3月成立中山醫院委員會。1968年10月4日工軍宣隊進駐醫院。1969年10月30日恢復組織生活。1970年8月29日恢復成立中山醫院黨總支,方夢日任總支,施余慶任副。同年1月施行xxx例腎移植,使中山醫院成為中國最早開展腎移植的單位之一。1972年,開始恢復科室建制,恢復專科和專科門診。1973年增設心臟內科,成立腎病組,泌尿外科成功試制了中國xxx臺標準平板型人工腎機,成立血液透析室。1972年成功進行國內首例長期存活的尸體腎移植。在此期間,上海醫學院又將護校劃歸中山醫院管理,設立中山醫院附屬衛生學校。1974年建造門診大樓。同年12月上海醫學院黨委決定將中山醫院改為綜合性醫院,除設立內、外、婦、中醫等專科門診外又相繼開設和恢復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門診。1976年10月工宣隊撤離中山醫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醫院面貌煥然一新。1977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大樓落成啟用。研究所設有病理、藥理、生化、病毒、流行病學、人工瓣膜以及核心臟等研究室,開設心臟內、外科病床90張。1978年8月裘麟教授任院長兼黨委副。同年設立了肝腫瘤科,內科消化病組正式改為消化科。1979年8月上海醫科大學決定將中山醫院衛生學校恢復為上海xxx醫學院附設學校,屬上海xxx醫學院直接領導。1980年裘麟教授任黨委,同年建立整形外科。1981年實驗大樓由原來三層加至五層。內科大樓由四層加至五層,新建動物房。同年先后建立了肝癌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肺病學研究室、核醫學研究室、超聲診斷研究室和放射診斷研究室,初步形成一支比較強的研究隊伍。時值“七五”期間,中山醫院被國家計委列為中國重點的18所醫院之一,開始整體性。“八五”期間,拆除量才堂,在原址上新建了十八層外科病房大樓,十六層的科研大樓,十五層的集體宿舍大樓和逸仙樓等。在調整病房大樓后又改建了藥劑科制劑樓。1982年6月起根據市醫院實行兩種收費制度,醫院將增收的金額添置了大型X光機、γ-照像機、纖維內鏡、冷凍離心機和其他監護設備。1983年醫院進行護理工作,實行責任制護理,護理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
1984年11月王承棓教授任院長,朱新華任黨委。1985年,內科首先報道了國內xxx例重鏈病。1986年泌尿外科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制成功體外震波碎石機并應用于臨床,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1987年5月經衛生部黨組批準,中山醫院定為副局級單位,各職能科室也相應定為副處級。
1988年8月林貴教授任院長。在中山醫院肝癌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原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配備較完善的科研設施,開設專科病房,有床位46張。建立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科,并開設了病房。同年中山科技開發公司購置上海松江天馬鄉神龍康復院產權,建立中山醫院天馬山分院。1989年建立老年病科,內分泌科和風濕病組。
1991年12月,楊秉輝教授任院長。同年外科病房大樓正式啟用。經衛生部核定全院病床數從原有840張增加到1000張。完成科研樓建造,為肝癌研究所、血管和顯微外科等科室提供和創造了良好的實驗研究條件。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1992年按照上級要求,上海醫科大學黨委決定各附屬醫院實行院長負責制,由正副院長和正副組成的院務會議為決策機構。10月施榮范任中山醫院黨委副(主持工作)。新聞代表團在訪問途中發生重大車禍,醫院各級醫務人員組成搶救小組,取得搶救成功,獲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表彰。同年建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康復和全科醫學科,心胸外科分為心外科和普胸外科兩個科室。11月普外科引進全套腹腔鏡設備,在經過動物實驗后應用于臨床,次年泌尿外科開始將該項技術用于泌尿外科手術。之后,召開海峽兩岸泌尿系統腹腔鏡手術研討會。12月中山醫院成為上海市xxx批xxx家被評審通過的甲等醫院。1993年建立醫學心理科,11月泌尿外科率先在網內成功進行對前列腺增生患者置放尿道內網狀記憶合金支架術治療。同年4月施榮范任中山醫院黨委。1994年7月31日在中山醫院內又建立了一所滬港合資的逸仙醫院,是中山醫院與保健協會有限公司合資建立的一所綜合性醫院,開設床位46張。1994年9月中山醫院獲市愛嬰醫院稱號,全面實施母乳喂養,母嬰同室。同年開設皮膚科病房,成立醫結合紅斑狼瘡治療中心。1995年建造磁共振樓,安裝了1.5T磁共振機和快速螺旋CT,使醫學影像學診斷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同年原內科大樓(8號樓),使之成為有中央空調設施的病房大樓。醫院又投資400余萬元,建立了實驗研究中心,還在中國xxx建立和開通了多遠程醫療會診中心。
1996年新建放射治療樓,引進美國GE公司生產的新型直線加速器等放射治療設備,建立放射治療科。同年,陳中偉院士主持了世界xxx例游離第二足趾再造拇指術手術成功。1997年擴建逸仙樓和心血管病研究所大樓。
1998年中國百年未遇的特大,中山醫院組建由副院長琦教授為隊長的抗洪救災醫療隊奔赴湖南災區救援。同年心研所大樓加層工程完工。1999年院內感染中心經市衛生局評審通過為上海市院內感染質量中心,并掛靠醫院。6月血管外科在國內xxx“對動脈瘤患者實施腔內支架術治療”獲得成功。8月由血管外科和科學國際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中山—腔內血管外科培訓中心。11月成立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同年醫院斥資6000萬元人民幣購置門診部以西的10畝地,籌建7.2萬平方米的門急診醫療綜合大樓。
2000年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在國內率先開展“腺體置換方法”治療乳腺癌,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同年在國內首例機器人輔助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及機器人輔助后腹腔鏡腎囊腫切除手術獲得成功。同年建立高壓氧科室和乳腺疾病與健康研究中心。由陳灝珠、葛均波教授主持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等主辦的“xxx屆東方國際介入心臟病會議”召開。中國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掛靠中山醫院。
2001年購進斜土1609號原上海泰康食品廠地塊,并且對原泰康食品廠的辦公樓進行,作為門急診醫療綜合樓建設期間門診部過渡臨時用房。完成門急診大樓地塊108戶人家動遷工作,拆除老門診樓。12月28日舉行門急診綜合大樓的奠基儀式。先后成立了上海市臨床營養研究中心、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中心以及中山睡眠呼吸障礙與鼾癥診治中心。在中國首先引進TPS計劃系統開展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治療前列腺癌,取得良好療效。
2003年3月,琦教授任中山醫院院長。新班子以建成上海市標志性醫院為目標,以深化,機制創新為措施,抓防治這件大事不松勁,抓經濟建設、醫、教、研、管理等工作這個中心不,穩步推進醫院發展。
三月底遇到SARS,中山醫院作為市監測點,嚴格按上級,采取了思想、組織、場地和設備等方面的措施。本著“一個不漏、一個不染、一個不倒”的工作目標,“嚴”字當頭、橫下,共闖,全力做好“”防治重中之重的工作。先后建立務實的SARS防病工作例會制度。成立了上海市xxx個發熱專病門診;急事急辦,用最快速度引進安裝了一臺x光DR成像系統;關閉院內招待所的所有房間,改為工作人員的隔離休息用房。加強全員培訓,對涉及8個科室五個梯隊的人員進行重點培訓。組建兩支由17位醫護人員參加的醫療隊,支援上海市傳染病醫院。住了嚴峻的,鍛煉了一支隊伍,順利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為了嚴格管理,加快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干部管理公示制”,讓科室主任在全院干部工作例會上展示對科室管理的情況。改變以往年度考核形式、方法和內容,實行公開述職、考評小組打分、職工參與的形式,用4個半天時間,分別對科主任、副處級干部和部門負責人共64位中層干部進行年度述職考核,促進了管理工作。積極儲備干部資源。成立醫務二處。建立回國人員學術交流制度。讓回國人員在醫院或者科室作專題匯報交流發言,便及時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國際動態。重視醫學教育評估工作。全院動員,積極參與,充分準備,醫學教育工作得到醫學評估專家的肯定和贊揚。
醫院成立了經濟管理委員會,建章立制,實行財務、設備、藥品和工程建設中物資采購、招標議標等規范化管理。完成藥劑、設備和器材的成本核算,基本實現了藥品實庫存網絡管理。把心內科等7個臨床科室作為成本核算試點,為全院推行成本核算打基礎。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先后完成中心供應室、營養廚房、雙層連廊一期工程和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建設工程;實施對急診有限的空間充分的“挖潛”和。增加急診醫療用房717 m2,增設急診留觀察床位90張;完成1號樓外科病房大樓的大修和10號樓醫生辦公室的改建工程;和完善無障礙設施工程;門急診醫療綜合大樓建設工程8月28日完成結構封頂;進行天馬山分院工程,順利完成分院中生產車間的搬遷和改建工程的奠基。
經過近七十年的發展,中山醫院總部占地面積109畝,建筑面積177800平方米,核定床位1272張,現有工作人員2200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士3位,正副高級職稱近360名,享受國務院頒發津貼的專家76名。門急診人數每年約110多萬人次,住院22000人次,其中40 %來自中國各地。中山醫院是“211工程”和“985”重點建設項目的單位。設有7個研究所,即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上海市醫結合康復研究所、上海市影像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核醫學研究所、復旦大學血管外科研究所、復旦大學呼吸病研究所。有31個臨床科室,有7個醫技科室,10個診治中心,3個上海市衛生局臨床專業質量控制中心。病毒性心臟病實驗室為衛生部重點實驗室。癌變與原理重點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學科有內科學(心血管病、腎病、傳染病)、神經病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外科學(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腫瘤學和醫結合臨床。肝腫瘤科和心內科是上海市xxx學科和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肺科為衛生部重點建設學科,麻醉科為上海市xxx學科。
榮譽稱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中山醫院也獲得了黨和給予的大量榮譽。最近六年獲得的主要榮譽包括,1998年獲得“全國部門造林綠化400佳單位”稱號,醫院工會獲“全國模范職工之家”三連冠。
1999年醫院獲中國“百佳醫院”、“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先進單位”等稱號,中山臨床醫學院96(1)班獲全國先進集體標兵稱號。楊秉輝院長獲全國優秀院長,心內科葛均波教授獲“長江計劃特聘教授”、王承培教授獲首屆全國百佳醫師、琦教授獲上海市衛生系統文明建設優秀組織等稱號,陳中偉、湯釗猷、陳灝珠三位院士獲徐光啟科技榮譽。
2000年醫院獲得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上海市“職業十佳單位”等稱號。
2001年醫院獲上海市文明醫院七連冠;肝研所臨床醫師組獲上海市勞動模范先進集體;心內科葛均波教授獲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稱號,市衛生系統第八屆銀蛇一等。
2002年醫院獲全國科普先進集體、上海市愛國衛生標兵單位、上海市先進集體稱號,王國民教授獲上海市育才。肝研所吳志全同志獲上海市第三屆“醫德”。
隨著2004年現代化門急診醫療綜合樓的落成,中山醫院將成為能適應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和滿足不同層次人民健康需要的、功能齊全的、結構合理的上海標志性醫院。為此中山人努力、努力、再努力。
業務科室
心內科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心內科作為內科的分支學科成立于1958年,其奠基人是中國著名的心血管病專家陶壽琪教授,也是首屆心內科主任,1989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1994年評為上海市衛生局的xxx學科,1997年被列入“211工程”發展規劃的重點學科,2002年被確定為上海市心血管臨床醫學中心。近年來積極參與臨床藥理研究,被指定為中國臨床藥理。
心內科的總體醫療水平在華東地區xxx,在中國名列前茅。自50年代起先后在中國率先或較早進行了左右心導管檢查、心律失常電生理檢查、體外電除顫復律、冠狀動脈造影、xxx起搏器、體外反搏治療冠心病、經導管消融室速、經靜脈安置自動起搏復律除顫器、冠脈內激光溶栓、冠狀動脈內超聲檢查等。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介入心臟病學、心臟超聲診斷和心律失常的電學治療等。近年開展的新技術有定向旋切、藥物涂層支架、干細胞移植治療冠心病等。
心外科
心外科建于1947年,由黃家駟教授任主任,開展胸廓成形術、肺葉、全肺切除術、縱膈腫瘤、食管癌等手術,解放后胸外科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率先在中國研究人工靜立垂屏式心肺機和開展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如先心病VSD、ASD和法四糾治術,二尖瓣關閉不全修復術和低溫房間隔缺損縫補術等。1978年成立上海瓣膜中心開展瓣膜試驗研究。用同種硬腦膜、豬主動脈瓣和牛心包膜制成生物瓣膜取得成功,并應用生物瓣施行二尖瓣、主動脈瓣、三尖瓣替換術,手術種類由單瓣發展到雙瓣、三個瓣替換術。病變瓣膜由xxx次替換發展到第二、三次替換瓣膜術,開展主動脈瘤、升主動脈帶瓣替換術,冠狀動脈搭橋術,大血管轉位,局限性肥厚心肌病(IHSS)和復雜心臟病手術等。目前廣泛開展各種心臟手術,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冠心病、大動脈瘤、心臟腫瘤、馬凡氏綜合征和終末期心肌病等。尤其擅長各種高難度的心臟手術,如冠狀動脈搭橋術、心臟移植術、動脈瘤手術以及各種瓣膜手術并均極具特色,年手術量達1000多臺,手術成功率高達98 %,治療水平處于國內xxx地位。2001年生教授主持的“連續11位原位心臟移植術獲得成功”獲得第四屆上海市臨床醫療三等。2002年趙強教授主持的“冠心病的外科治療研究與推廣”獲得第五屆上海市臨床醫療二等。科內開展的新技術有“迷宮手術”治療房顫、“象鼻干”手術、“機器人輔助先天性心臟病糾治術”“骨髓細胞移植治療心梗后心功能不全”等。
完成和承擔多項科研項目,并獲得衛生部和上海市多項科技。擔任復旦大學心外科有關章節講課和示教,并擔任中國心胸外科的講課任務,研究生班講課。邀請國外專家來院講課和手術,參加外院外賓學術會活動,進行學術交流和知識更新。
肝腫瘤科
1968年成立中山醫院腫瘤小組。1969年正式成立了內外科結合形式的中山醫院肝腫瘤小組,并設病房。1978年經衛生部批準正式成立肝癌研究室, 1988年10月肝癌研究室擴編為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肝腫瘤科是以原發性肝癌為主攻方向,是內外科緊密結合的臨床科室。肝腫瘤外科每年進行肝手術近千例,切除率60-80%,五年率40~50%、手術死亡率1-3%,均處于國內xxx水平。在國內最早開展小肝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肝癌復發后再切除和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后切除,小肝癌切除后5年率達60~70%。尤其在肝臟巨大腫瘤切除以及肝門區肝癌的外科診療方面具有特色。近年開展的肝移植術在治療終末期肝硬化、肝臟先天性代謝障礙性疾病以及膽汁淤滯性疾病等取得較好的效果。肝腫瘤內科早年開展普查以及肝動脈造影,提高小肝癌檢出率。隨后開展化療、免疫、中藥等綜合治療。近年來,肝腫瘤內科的重點是肝腫瘤的非手術治療和手術后復發轉移防治,開展放射介入治療(肝動脈化療栓塞)、超聲引導局部治療(內局部注射、門靜脈化療、射頻毀損治療等)、化學藥物治療、生物治療等。
普外科
學科創始人是著名外科學家沈克非教授。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該學科在許多領域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居于中國xxx水平,并涌現出了諸如黃家駟、崔之義、馮友賢、吳肈光、孟承偉、王承棓、吳肈漢等國內外著名的外科學家。普外科在國內開展了許多重大手術。如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規則性肝葉切除術、人造血管移植術、腸系膜下腔靜脈吻合術等。主要醫治病種:膽囊炎、膽石癥;闌尾炎;甲狀腺良性腫瘤;結、直腸癌;胃癌;胰腺炎;胰腺癌;膽管炎;膽囊、膽管癌;門脈高壓;甲狀腺癌;轉移性癌。開展的外科手術主要有:膽囊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甲狀腺切除術;乳房腫塊切除術;探查術;腹股溝鈄疝高位結扎修補術;根治性胃大部切除術;乳腺癌根治術;右半結腸切除術;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DIXON手術;MILE手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左半結腸切除術;甲狀腺全切除術;改良乳腺癌根治術;WHIPPLE手術;肝部分切除術;全胃切除術;乳腺癌擴大根治術;結腸全切除術。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外科重癥監護和外科營養、膽道胰腺疾病的綜合治療、胃腸外科研究、胃腸動力研究、內鏡外科。近年主編和參編教材與專著10余本,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部、市級各類科研項目20余項,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等多項科技。
歷任院長
xxx任院長 牛惠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1892~1937年。上海人。1910年畢業于上海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后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深造,1914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到新斐德福城圣加醫院任外科醫師。
1915年回國,任上海哈佛醫學校解剖學。1916年再度赴美,先后任加爾納醫院、兒童醫院、麻省普通醫院及霍布金斯醫院骨科醫師,加入美國醫學會及骨科醫師協會為會員。1918年回國,主持協和醫院骨科。先后被選為醫學會、大學畢業同學會、哈佛大學畢業同學會及華北留美學會秘書等職。
1920年牛惠生返滬開業行醫,兼任西門婦孺醫院、蘇州博習醫院、杭州廣濟醫院骨科醫師。1922年起先后擔任上海紅十字會醫院總辦,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外科主任,上海大學醫學院及滬江女醫學院教授。1927年任國民軍事委員會軍醫監理委員會委員長,1937年任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山醫院名譽院長等職。
牛氏為中國最早之骨科專家,醫德,技術精湛,為中國骨科事業奮斗一生。陳賡將軍1927年、1932年兩次嚴重腿傷,輾轉來滬求治,均由牛氏弟兄精心治療,終將傷腿治復。1928年,牛氏創辦中國最早的骨科醫院——上海骨科醫院,擁有醫師21人,24人,病床75張,全年住院病人近千人。1932年“一·二八”xxx期間,牛惠霖、牛惠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積極組織救護工作,在上海、蘇州兩地設立傷兵醫院,指揮并參與救治大批傷病員。1936年在杭州廣濟醫院創辦殘廢兒童院,專門收治無家可歸的殘廢兒童。1930年,牛惠生被選為中華醫學會第八屆會長,任期內實現與中國博醫會合并,消除了國籍界線,加強了醫界團結。
牛氏獻身醫療衛生事業20余年如一日,1934年身染白喉,繼發慢性腎炎,病情日重,他仍積極參加醫事活動。1937年萬國外科協會授予會員銜。同年5月4日病逝,設奠之日,醫界特為之公祭。遺囑將所有儀器捐助杭州廣濟醫院骨科,充實設備;圖書資料全部贈予中華醫學會圖書館。夫人徐蘅女士捐贈牛氏遺款10000元給中華醫學會充作圖書經費。為表彰其功績,中華醫學會圖書館改名為“牛惠生圖書館”。1939年徐蘅又向醫學會捐助4000元美金,支持骨科學的研究。
第二任院長 應元岳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1896~1991年。浙江寧波人。1921年畢業于湖南湘雅醫學院,獲美國康乃狄克州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24年,赴美國霍布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內科學。翌年轉赴英國倫敦熱帶醫學和衛生學學院攻讀熱帶病學。1926年回國后。任浙江紹興福康醫院內科醫師。1927年在國內首次發現并診斷肺吸蟲病。1928年應第四中央大學醫學院(上海醫學院前身)之邀,任熱帶病學、寄生蟲學、實驗診斷學副教授,1932年任內科學教授。1933年在印度加爾各答英國皇家熱帶病研究院,被授予熱帶病學博士學位及金質章,為中國獲得此章的xxx人。應氏學成歸來,繼續在上海醫學院任教,并兼任中國紅十字會xxx醫院、中山醫院院長。1939年上海醫學院內遷,應氏率遷校先遣隊入滇,在昆明白龍潭辦學。1941年又隨校轉遷重慶繼續任教,并任中國紅十字總會醫院內科主任等職。
1949年受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前身)之聘,任內科學系教授兼主任。1957年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還兼任中國人民xxx總后勤衛生部專家組及醫學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理事、名譽顧問,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中華內科>編委,<xxx醫學>編委會主任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和代表,xxx至四屆上海市代表及第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
應氏一生著述頗豐,曾發表《關于人體肺吸蟲病在中國的首次發現》、《霍亂患者體內霍亂孤菌存留時間》、《血內惡性瘧原蟲的數量與臨床發作的關系》等論文40余篇。主編《軍醫參考》及叢書《傳染病學》、《內科學》和《內科手冊》。他積累多年經驗和研究編寫的中國xxx部《熱帶病學》專著,3次修訂再版。
應氏在中國醫學園地辛勤耕耘70余載,成就卓著,聲望甚高,學生遍布中國。不少中國醫學界知名專家、學者都曾受教于他的門下,無不贊譽他的高風亮節和治學。應氏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囑:1.喪事從簡;2.死后遺體捐獻給學校作醫學解剖;3. 家屬子女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
xxx任院長:牛惠生 第二任院長:應元岳 第三任院長:沈克非 第四任院長:黃家駟 第五任院長:崔之義
第六任院長:林兆耆 第七任院長:裘麟第八任院長:王承棓 第九任院長:林貴 第十任院長:楊秉輝
第十一任院長:琦
聯系方式
到達中山醫院的公共交通線
43 45 49 104 205 218 733 806 820 864
931 957 984 985 隧道二線 徐川專線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電話:021-64041990
傳真:200032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楓林180號
郵編:200032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