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中脊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洋中脊

    編輯

    洋中脊 (MOR) 是由板塊構造形成的海底山脈系統。 它的深度通常約為 2,600 米(8,500 英尺),高出海盆最深處約 2,000 米(6,600 英尺)。 此特征是海底擴張沿著發散的板塊邊界發生的地方。 海底擴張的速度決定了大洋中脊頂部的形態及其在海盆中的寬度。

    新海底和海洋巖石圈的產生是由于板塊分離引起的地幔上升流。 熔體在分離板塊之間的線性弱點處以巖漿的形式上升,并以熔巖的形式出現,冷卻后形成新的海洋地殼和巖石圈。

    最早發現的洋中脊是大西洋中脊,它是一個將南北大西洋盆地一分為二的擴張中心; 這就是“大洋中脊”名稱的由來。 大多數海洋擴張中心不在其宿主海洋基礎的中間,但無論如何,傳統上稱為大洋中脊。 全球各地的洋中脊由板塊構造邊界相連,橫跨洋底的山脊痕跡看起來類似于棒球的接縫。 因此,大洋中脊系統是地球上最長的山脈,達到約 65,000 公里(40,000 英里)。

    全局系統

    編輯

    世界上的大洋中脊相連,形成了大洋中脊,這是一個單一的全球大洋中脊系統,是每個海洋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連續山脈長達 65,000 公里(40,400 英里)(比最長的大陸山脈安第斯山脈長幾倍),洋脊系統的總長度為 80,000 公里(49,700 英里)。

    描述

    編輯

    形態學

    在大洋中脊的擴張中心,海底深度約為 2,600 米(8,500 英尺)。 在洋脊側面,海底深度(或洋中洋脊上基準面以上位置的高度)與其年齡(測量深度的巖石圈年齡)相關。 深度-年齡關系可以通過巖石圈板塊或地幔半空間的冷卻來模擬。 一個很好的近似是,在擴張的洋中脊上某個位置的海底深度與海底年齡的平方根成正比。 脊的整體形狀由普拉特等穩性決定:靠近脊軸,有一個熱的、低密度的地幔支撐著洋殼。 隨著海洋板塊遠離洋脊軸冷卻,海洋地幔巖石圈(地幔中較冷、密度較高的部分與地殼一起構成海洋板塊)變厚,密度增加。 因此,較舊的海底被更致密的物質所覆蓋并且更深。

    擴張率是指由于海底擴張導致海盆擴大的速度。 可以通過繪制跨越大洋中脊的海洋磁異常圖來計算速率。 當在脊軸處擠出的結晶玄武巖冷卻到適當的鐵鈦氧化物的居里點以下時,平行于地球磁場的磁場方向被記錄在這些氧化物中。 保存在海洋地殼中的磁場方向包括地球磁場隨時間方向的記錄。 由于磁場在其歷史上以已知的時間間隔反轉方向,因此海洋地殼中的地磁反轉模式可用作年齡指標; 給定地殼年齡和距脊軸的距離,可以計算出擴散率。

    播撒速度大約為 10–200 毫米/年。 在相同的時間和冷卻以及隨之而來的測深加深的情況下,諸如大西洋中脊等緩慢擴張的山脊比東太平洋隆起(平緩的輪廓)等快速擴張的山脊傳播得更遠(顯示出更陡峭的剖面)。 緩慢擴張的山脊(小于 40 毫米/年)通常有大裂谷,有時寬達 10-20 公里(6.2-12.4 英里),山脊頂部的地形非常崎嶇,起伏高達 1,000 米 (3,300 英尺)。

    洋中脊

    相比之下,東太平洋隆起等快速擴張的山脊(大于 90 毫米/年)沒有裂谷。 北大西洋的擴散速度約為 25 毫米/年,而在太平洋地區,為 80-145 毫米/年。 在東太平洋隆起的中新世,已知的最高速率超過 200 毫米/年。 以小于 20 毫米/年的速度擴展的海脊被稱為超慢速擴展海脊(例如,北冰洋的 Gakkel 海脊和西南印度洋海脊)。

    擴展中心或軸通常連接到與軸成直角的轉換斷層。 大洋中脊的側翼在許多地方都有被稱為斷裂帶的轉換斷層的不活躍疤痕。 在更快的傳播速度下,軸通常顯示重疊的傳播中心,這些中心缺乏連接的轉換斷層。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1266/

    (5)
    詞條目錄
    1. 洋中脊
    2. 全局系統
    3. 描述
    4. 形態學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