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
編輯養心殿(簡體中文:養心殿;繁體中文:養心殿;拼音:Yǎngxīn Diàn,滿語:??? ??? ????? yang sin diyan)是中國北京紫禁城內院的一座建筑。 大殿為木結構,圓頂格子天花板,始建于明朝1537年,清代重建。 清初康熙年間,大殿多用作作坊,設計、制造鐘表等工匠用品。 從十八世紀雍正年間起,大殿就是皇帝的居所。 乾隆年間直至清朝滅亡,大殿成為治政和政務的中心。 在西暖閣里,皇帝會舉行私人會議,與他的官員討論國家大事。 咸豐帝駕崩后,慈安、慈禧太后在同治、光緒二帝攝政期間,在東暖房內拜見大臣,垂簾聽政。 作為 19 世紀下半葉的孩子。
養心殿內有存放藝術品和文物的三奇殿,以及乾隆皇帝收藏的134件御藏書法范本。 還收藏了古代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王尋的三幅古書法作品。
大廳內部裝飾有彩繪、琉璃瓦、古唐卡和傳統蠟紙裝飾。 從2006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啟動了一項旨在修復大殿并保護其唐卡等文物的研究和保護項目。
考慮到2018年因修復休館,故宮博物院于2017年推出養心殿數字展。
歷史
編輯建于 1537 年,即明朝嘉靖十六年,即 1521 年至 1566 年。清初康熙年間(1661-1722 年),養心殿主要用作 “內廷”的皇家工場,或新成立的行政機構的工作室,稱為皇室建設部,或造辦處。 造辦處負責制造工藝品,即“宮廷器物”。 大廳內的此類工藝工作室建于 1693 年,存放著“鐘表、玉器、武器和地圖,專門用于影響和幫助歐洲十字軍發展其玻璃和琺瑯工藝技術的中國工匠。 從1691年起,這些手工藝作坊和畫坊大部分轉移到建于1536年的慈寧宮。
用途和目的
編輯自 1723 年至 1735 年雍正皇帝在位以來,養心殿的主要用途是供皇帝居住。 雍正皇帝從干清宮搬到了養心殿,因為他在父親去世的地方睡覺不舒服。 大廳也成為他執行行政和政治職責的主要場所。 直到1909年即位的宣統皇帝退位后的1912年,養心殿才成為清朝的政治中心。
雍正初年,大殿的一部分專門用于建造鐘表,其中許多是歐洲工匠設計的。 皇帝經常會描述他想要的時鐘的功能和設計,然后根據皇帝的規格繪制草圖,然后建造,并始終得到他的批準。
西部暖室
西暖閣又名暖閣,位于養心殿前殿內。 清代中后期乾隆年間,此房成為此類政務活動的中心。 皇帝會閱讀奏章并與他的大臣舉行私人會議。 1747年還建造了一座兩層樓高的乾隆皇帝私人祈禱室,也被稱為佛堂。
三寶殿
三希堂建于大殿西暖房內,是乾隆皇帝的書房,也專門收藏現在被視為藝術和文物的物品。 在這間屋子里,乾隆皇帝收藏了他的書法作品。 尤其收藏了晉代王羲之的《雪后及時放》、其子王獻之的《中秋》、以及羲之侄子王尋的致伯源書三部。 在保留原作的同時,乾隆皇帝于 1747 年下令制作這些作品以及其他 134 幅作品。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