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喇家遺址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喇家遺址(拼音:Lǎjiā)是黃河上游的一個青銅時代考古遺址,位于中國甘肅省和青海省之間的邊界。與齊家文化(約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其他遺址一樣,営家遺址的人們擁有主要以種植小米和放牧羊為基礎的農業經濟。他們還飼養豬用于儀式活動,包括制造甲骨文,并試驗一種被稱為原始瓷器的高溫燒制陶器。2005年在該地點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面條。 宣家遺址與齊家文化有關,齊家文化是中國西北部的一...

    目錄

    喇家遺址

    編輯

    喇家遺址(拼音:Lǎjiā)是黃河上游的一個青銅時代考古遺址,位于中國甘肅省和青海省之間的邊界。 與齊家文化(約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的其他遺址一樣,営家遺址的人們擁有主要以種植小米和放牧羊為基礎的農業經濟。 他們還飼養豬用于儀式活動,包括制造甲骨文,并試驗一種被稱為原始瓷器的高溫燒制陶器。 2005 年在該地點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面條

    宣家遺址與齊家文化有關,齊家文化是中國西北部的一種考古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早期(約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 遺址發掘出土了各種齊家器物,包括陶器、戒指、石器、兵器和玉片。 其護城河也是齊家遺址的典型。 齊家遺址的一些金屬器物與中亞和西伯利亞的出土物風格相似,表明接觸和文化交流頻繁。

    齊家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官廳盆地都比較溫暖濕潤。 齊家文化的主要谷類作物是小米,需要高雨量和高溫才能生長。 公元前 1800 年至公元前 1400 年間,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氣溫顯著下降。 這恰逢齊家文化的消亡,也許是因為他們對小米種植的依賴意味著他們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

    發現

    編輯

    在営家遺址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 古老的面條。 2005 年在一個倒置的罐子中發現了細黃色線,放射性碳可追溯到大約 4,000 年前(約公元前 2000 年)。 它們最初被認為是由谷子和小米混合制成的,但后來的實驗表明,單獨使用小米不可能形成面條,而営家遺址面條一定加入了其他淀粉,可能是大麥小麥。 在該地點還發現了谷物的殘余物,包括谷子和小米,以及大麥和小麥的莖。 居民用石刀加工、剝皮、切割

    営家遺址的居民飼養著家養的綿羊、豬和牛。 綿羊主要用于產奶和產羊毛,但也是肉類的主要來源。 豬不是為了肉而被宰殺,而是用于祭祀活動。 豬的肩胛骨被改造用作占卜用的甲骨,正如在齊家遺址中常見的那樣,它們存放在墓葬中。 現場還發現了野鹿遺骸。

    営家遺址使用的陶器包括在極高溫度下燒制以產生玻璃狀表面的碎片,這是一種原始瓷器。 選擇富含助熔劑的粘土是因為它們能夠在這些溫度下玻璃化。 然而,営家遺址陶藝家使用的技術并不可靠,而且需要大量燃料,這也許就是為什么這種原始瓷器的使用很少見的原因。

    喇家遺址

    2016 年的一項有爭議的研究提出,公元前 1920 年的一場地震引發了黃河的災難性洪水爆發,作者將其與傳說中的大洪水聯系起來,根據中國傳統史學,大洪水導致了夏朝的崛起。 其他研究人員認為這難以置信,指出営家遺址災難發生在 1920 年地震后一百多年,而本應決裂產生洪水的湖泊在近 2000 年前不復存在。

    許多人在営家遺址同時死亡,為研究史前家庭的家庭關系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對一所房子里十二個人遺骸的古代 DNA 分析表明,他們屬于多個母系血統,排除了母系社會結構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1726/

    (7)
    詞條目錄
    1. 喇家遺址
    2. 發現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