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南芥
編輯擬南芥,即擬南芥、鼠耳水芹或擬南芥,是一種原產于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小型開花植物。 A. thaliana 被認為是雜草; 它存在于路肩和受干擾的土地上。
擬南芥是生命周期相對較短的冬季一年生植物,是植物生物學和遺傳學中流行的模式生物。 對于復雜的多細胞真核生物,擬南芥的基因組相對較小,約為 135 兆堿基對。 它是xxx個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的植物,并且是了解許多植物性狀分子生物學的流行工具,包括花發育和光傳感。
描述
編輯擬南芥是一年生(很少是兩年生)植物,通常長到 20-25 厘米高。 葉子在植物的基部形成一個蓮座叢,花莖上也有幾片葉子。 基生葉呈綠色至略帶紫色,長 1.5-5 厘米,寬 2-10 毫米,邊緣完整至粗鋸齒狀; 莖葉較小且無柄,通常有完整的邊緣。 葉子上覆蓋著稱為毛狀體的小單細胞毛發。 花直徑 3 毫米,排列成傘房狀; 它們的結構是典型的十字花科植物的結構。 果實長 5-20 毫米,含有 20-30 粒種子。 根的結構簡單,只有一個垂直向下生長的主根,后來產生較小的側根。 這些根與根際細菌如巨大芽孢桿菌形成相互作用。
A. thaliana 可以在六周內完成其整個生命周期。 大約 3 周后,產生花朵的中央莖開始生長,花朵自然自花授粉。 在實驗室中,擬南芥可以在培養皿、花盆或水培法、熒光燈下或溫室中生長。
分類學
編輯1577 年,Johannes Thal(1542-1583 年)首次在哈爾茨山脈描述了這種植物,他是來自德國圖林根州諾德豪森的醫生,他將其命名為 Pilosella siliquosa。 1753 年,卡爾·林奈 (Carl Linnaeus) 為紀念 Thal,將植物 Arabis thaliana 重新命名。 1842 年,德國植物學家 Gustav Heynhold 建立了新的擬南芥屬,并將該植物歸入該屬。 屬名 Arabidopsis 來自希臘語,意思類似于 Arabis(林奈最初將其歸入的屬)。
從整個擬南芥的自然和引進范圍收集了數以千計的擬南芥自然近交種質。 這些種質表現出相當大的遺傳和表型變異,可用于研究該物種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
分布與棲息地
編輯擬南芥原產于歐洲、亞洲和非洲,其地理分布相當連續,從地中海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從西班牙到希臘。 它似乎也原產于非洲和南非的熱帶高山生態系統。 它已在世界范圍內引入和歸化,包括 17 世紀左右的北美。
A. thaliana 很容易生長,并且經常開拓巖石、沙質和石灰質土壤。 由于其廣泛分布于農田、路旁、鐵路沿線、廢棄地等受干擾的生境,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雜草,但由于其競爭能力有限,體型小,不屬于毒害雜草。 與大多數十字花科物種一樣,擬南芥可以在沙拉中食用或煮熟后供人類食用,但它并沒有作為春季蔬菜得到廣泛使用。
用作模式生物
編輯植物學家和生物學家在 1900 年代初開始研究擬南芥,并于 1945 年左右完成了對突變體的首次系統描述。擬南芥現在被廣泛用于植物科學的研究,包括遺傳學、進化論、種群遺傳學和植物發育。 盡管擬南芥對農業沒有什么直接意義,但它的一些特性使其成為了解開花植物的遺傳、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的有用模型。
擬南芥中的xxx個突變體于 1873 年由 Alexander Braun 記錄,描述了雙花表型(突變基因可能是 Agamous,于 1990 年被克隆和鑒定)。 Friedrich Laibach(他于 1907 年發表了染色體編號)直到 1943 年才提出擬南芥作為模式生物。他的學生 Erna Reinholz 于 1945 年發表了關于擬南芥的論文,描述了擬南芥的xxx個集合 . 他們使用 X 射線誘變產生的擬南芥突變體。 Laibach 通過收集大量種質(通常被質疑地稱為生態型)繼續他對擬南芥研究的重要貢獻。 在阿爾伯特·克蘭茲 (Albert Kranz) 的幫助下,這些被組織成一個包含來自世界各地的 750 種擬南芥自然種質的大型集合。
在 1950 年代和 60 年代,John Langridge 和 George Rédei 在將擬南芥確立為生物實驗室實驗的有用生物體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