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麥角固醇
編輯麥角固醇 (ergosta-5,7,22-trien-3β-ol) 是一種存在于真菌和原生動物細胞膜中的甾醇,與動物細胞中的膽固醇具有許多相同的功能。 由于許多真菌和原生動物在沒有麥角固醇的情況下無法生存,因此合成它的酶已成為藥物發現的重要目標。 在人類營養學中,麥角固醇是維生素 D2 的一種維生素原形式; 暴露在紫外線 (UV) 下會引起化學反應,從而產生維生素 D2。
在真菌中的作用
編輯麥角固醇 (ergosta-5,7,22-trien-3β-ol) 是一種在真菌中發現的甾醇,以麥角命名,麥角固醇是麥角菌屬真菌成員的通用名稱,麥角固醇首先從麥角固醇中分離出來。 麥角固醇是酵母和其他真菌細胞膜的組成部分,與動物細胞中的膽固醇具有許多相同的功能。它在高等真菌中的特異性被認為與遇到的氣候不穩定性(高度變化的濕度和濕度條件)有關 由這些生物體在其典型的生態位(植物和動物表面、土壤)中產生。 因此,盡管麥角甾醇合成需要額外的能量(如果與膽固醇相比),但麥角甾醇被認為已經演變成一種幾乎無處不在的、進化上有利的真菌替代膽固醇。這種優勢可能與兩個共軛雙鍵的存在有關。 麥角固醇的結構(B 環)賦予其抗氧化特性。
抗真菌藥物的靶標
編輯由于麥角固醇存在于真菌的細胞膜中,而在動物的細胞膜中卻不存在,因此它是抗真菌藥物的有用靶點。 麥角固醇也存在于一些原生生物的細胞膜中,例如錐蟲。 這是使用一些抗真菌藥物治療西非昏睡病的基礎。
兩性霉素 B 是一種抗真菌藥物,靶向麥角固醇。 它與膜內的麥角甾醇物理結合,從而在真菌膜上形成一個極性孔。 這會導致離子(主要是鉀和氫)和其他分子泄漏出去,從而殺死細胞。 在大多數情況下,兩性霉素 B 已被更安全的藥物取代,但盡管它有副作用,但仍被用于治療危及生命的真菌或原生動物感染。
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克霉唑和腈菌腈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它們通過干擾 14α-脫甲基酶來抑制羊毛甾醇合成麥角甾醇。 麥角固醇是一種比羊毛甾醇更小的分子; 它是通過將兩分子焦磷酸法呢酯(一種長 15 個碳的萜類化合物)結合到具有 30 個碳原子的羊毛甾醇中合成的。 然后,兩個甲基被去除,形成麥角固醇。 唑類抗真菌劑抑制在羊毛甾醇和麥角甾醇之間的生物合成途徑中執行這些去甲基化步驟的酶。
抗原生動物藥物的目標
編輯一些原生動物,包括毛滴蟲和利什曼原蟲,被靶向麥角甾醇合成和功能的藥物抑制
作為維生素 D2 的前體
編輯麥角固醇是維生素D2的生物前體,化學名稱為麥角鈣化醇。 將白蘑菇暴露于 0.403 mW/cm2 強度的 UV-C 照射下,距離為 30 cm,維生素 D2 濃度隨時間增加。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發生的,許多蘑菇在收獲后進行輻照以增加維生素 D 含量。 真菌也在工業上種植,因此可以提取麥角甾醇并將其轉化為維生素 D,作為膳食補充劑和食品添加劑出售。
含有前維生素和維生素 D2 混合物的輻照麥角甾醇制劑在 1930 年代被稱為紫甾醇。
毒性
編輯麥角固醇粉對皮膚、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大量攝入會導致高鈣血癥,(如果持續)會導致軟組織和腎臟中的鈣鹽沉積。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