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
編輯大麥 (Hordeum vulgare) 是禾本科植物的一員,是全球溫帶氣候下種植的主要谷物。 它是最早種植的谷物之一,尤其是早在 10,000 年前就在歐亞大陸。 全球 70% 的大麥產量用作動物飼料,30% 用作啤酒和某些蒸餾飲料的發酵材料來源,以及各種食品的成分。 它用于湯和燉菜,以及各種文化的大麥面包。 大麥谷物通常以傳統和古老的制備方法制成麥芽。
2017 年,大麥在谷物產量中排名第四(1.49 億噸或 3300 億磅),僅次于玉米、水稻和小麥。
詞源
編輯大麥的古英語單詞是 bere,它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歐語,并且與拉丁單詞 farina flour 同源。
現代英語大麥在古英語中的直接祖先是派生的形容詞 b?rlic,意思是大麥。 牛津英語詞典中首次引用 b?rlic 形式可追溯到公元 966 年左右,在復合詞 b?rlic-croft 中。 未派生詞 b?re 在蘇格蘭北部以 bere 的形式存在,指的是生長在那里的一種特定的六行大麥品種。
生物學
編輯大麥是草科的一員。 它是具有 14 條染色體的自花授粉二倍體物種。 馴化大麥的野生祖先,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大量存在于整個西亞和非洲東北部地區的草原和林地中。 在該地區之外,野生大麥不太常見,通常出現在受干擾的棲息地中。 然而,在對全基因組多樣性標記的研究中,西藏被發現是栽培大麥的另一個馴化中心。
馴化
野生大麥 (H. spontaneum) 是家養大麥 (H. vulgare) 的祖先。 在馴化過程中,大麥籽粒的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細長的形狀轉變為更圓的球形。 此外,野生大麥具有獨特的基因、等位基因和調節因子,具有對栽培大麥抵抗非生物或生物脅迫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潛力。 野生大麥的穗狀花序很脆; 成熟后,小穗分開,促進種子傳播。 馴化大麥的穗狀花序不會破碎,因此更容易收獲成熟的麥穗。 未破碎的情況是由兩個緊密相連的基因 Bt1 和 Bt2 之一的突變引起的; 許多品種同時具有這兩種突變。 非破碎條件是隱性的,因此表現出這種條件的大麥品種對于突變等位基因來說是純合的。
大麥的馴化之后是遺傳水平上關鍵表型性狀的變化。 人們對染色體區域中馴化基因和野生基因之間的遺傳變異知之甚少。
二行六行大麥
小穗排列成沿軸交替的三聯體。 在野生大麥(和大麥屬的其他舊世界物種)中,只有中央的小穗是可育的,而其他兩個小穗則減少了。 這種情況保留在某些稱為雙行大麥的品種中。 一對突變(一個顯性,另一個隱性)導致可育的側向小穗產生六行大麥。 最近的遺傳學研究表明,一個基因 vrs1 的突變導致大麥從兩行向六行轉變。
兩行大麥,有時被認為是一個單獨的物種,Hordeum distichon,具有比六行大麥更低的蛋白質含量,因此具有更高的可發酵糖含量。 高蛋白大麥最適合用作動物飼料。 發芽大麥通常蛋白質含量較低(谷粒氮含量低,通常在沒有后期施肥的情況下生產),發芽更均勻,需要更短的浸泡時間,并且提取物中的蛋白質含量較少,會使啤酒渾濁。 兩排大麥傳統上用于英國艾爾啤酒,而兩排發芽夏季大麥更適合傳統德國啤酒。
富含淀粉酶的六棱大麥在一些美國拉格啤酒中很常見,尤其是在使用玉米和大米等輔料時。
去殼大麥
無殼大麥或裸大麥 (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 是一種具有更容易去除外殼的馴化大麥。 裸大麥是一種古老的糧食作物,但圍繞使用精選的無殼大麥來增加谷物的消化能量,尤其是豬和家禽,已經發展出一個新的產業。 已對無殼大麥作為全谷物的幾種潛在新應用及其附加值進行了研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