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菊
編輯金光菊又名金光菊,為菊科金光菊屬的植物。 它原產于北美,廣泛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國。 它的自然棲息地是洪泛平原、溪流沿岸和潮濕森林中的濕地。
拉丁語特定加詞 laciniata 指的是羽狀分裂的葉子。
描述
編輯它是一種健壯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長到 3 米(10 英尺)高。 它有寬卵形和略帶白霜的葉子,通常很深。 互生葉通常分為葉柄和葉片。 光滑或多毛的葉片是簡單的或一到兩個羽狀的。 小葉裂開三到十一次。 葉緣光滑至大致呈鋸齒狀。 下面的葉子長 38 到 127 厘米(15 到 50 英寸),寬 25 到 64 厘米(10 到 25 英寸)英寸。 上面的葉子長 8 到 40 厘米(3 到 15+1?2 英寸),寬 3 到 20 厘米(1 到 8 英寸)。 長根莖形成為具有須根的持久性器官。 莖是裸露的。
花序
復合花(頭狀花序)產于夏末和秋季。 圓盤花是綠色到黃綠色,而射線是淡黃色。 在傘狀簇生的總花序中,2~25個杯狀的部分花序并立在一起。 直徑為 7 至 15 厘米(3 至 6 英寸)的花頭長在長莖上。 8 到 15 個不規則排列的葉子狀光滑至有毛的苞片,長度可達 2 厘米,通常有纖毛邊緣。 花序基部幾乎是球形到圓錐形。 谷殼葉長 3 至 7 毫米(1?8 至 1?4 英寸)。
一個花籃內有射線花8~12朵,管狀圓盤花150~300多朵。 金黃色射線長 1.5 至 5 厘米,寬 4 至 14 毫米(1?8 至 1?2 英寸),隨后被排斥。 黃色至黃綠色的管狀花長 9 至 30 毫米(3?8 至 1+1?8 英寸),直徑 10 至 23 毫米,黃色花冠裂片 3.5 至 5 毫米(1?8 至 3?8) 16 英寸)長。 觸筆分支的長度為 1 至 1.5 毫米。
3 到 4.5 毫米長的瘦果有一個冠狀或四個長達 1.5 毫米的鱗片,由冠毛組成。
相似物種
R. hirta 與之相似,具有半球形圓盤和橙黃色射線。
分類學
編輯目前已識別多達六個 R. laciniata 變種。 ampla 和 heterophylla 品種被認為是最有特色的,而其他品種則沒有那么明顯。 作者之間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差異較小的變種有時被歸入 laciniata,而變種 ampla 有時在物種水平上得到認可。
這六個品種是:
- 金光菊變種。 ampla——原產于大平原以西,進入落基山脈
- 金光菊變種。 bipinnata——原產于新英格蘭和大西洋中部地區
- 金光菊變種。 digitata - 原產于東南沿海平原
- 金光菊變種。 太子參——佛羅里達州利維縣特有種
- 金光菊變種。 humilis——原產于阿巴拉契亞山脈南部
- 金光菊變種。 laciniata——分布廣泛且常見,原產于北美東部
培養
編輯金光菊廣泛栽培于庭園和切花。 許多品種已經被開發出來,其中“Herbstsonne”(秋日的太陽)和“Starcadia Razzle Dazzle”獲得了皇家園藝協會的花園優異獎。 品種“Goldquelle”具有雙黃色、8 厘米寬的絨球花。
金光菊長期以來一直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并于17世紀初在Vespasias Robin的私人花園中來到巴黎。 Caspar Bauhin 也在 1622 年從羅賓那里收到了這種觀賞植物,羅賓將其描述為“Doronicum americanum laciniato folio”。
德國xxx個記錄它的花園是 Altdorf 1646。自 1894 年左右以來,主要栽培的雙花形式就為人所知。作為觀賞植物,在溫帶地區的公園和花園中使用品種,例如填充形式。 在歐洲,金光菊在各個國家都變得野生了。
毒性
編輯該植物對牲畜有一定毒性。
使用
編輯傳統上,幼葉是從野外采集的,并在早春食用。 它們作為野菜(煮熟)非常受歡迎。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