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龍眼屬
編輯山龍眼屬是 110 種喬木和灌木的屬,是山龍眼科植物的一部分。 它們自然生長在熱帶南亞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印度支那、馬來西亞半島到新幾內亞以及南至新南威爾士州。
保護
編輯在全球、國家和地區政府層面,許多山龍眼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以及大陸、國家和地方政府都正式承認了這一點。 16 個物種的 IUCN 官方全球保護狀態為極度瀕危、瀕危、脆弱或近危(就全球滅絕而言)。
命名與分類
編輯1790 年,著名的先驅植物學家 Jo?o de Loureiro 在他的出版物 Flora Cochinchinensis 中將該屬描述為山龍眼屬。 該屬的模式種為山龍眼屬cochinchinensis,其模式標本采集于越南交趾支那。 屬名源自希臘語單詞 ?λιξ (élix),指的是花瓣,現在稱為花被片,在開花期(花藥開放時的開花時間)呈螺旋狀旋轉或簡單地卷起或盤繞在自己身上。
1831 年,植物學家納撒尼爾·沃利奇 (Nathaniel Wallich) 將印度一種栽培植物的干燥標本命名為山龍眼屬羅布斯塔,這是基于該標本在 1814 年早些時候由威廉·羅克斯堡 (William Roxburgh) 命名的 Roupala robusta。 羅克斯堡的加爾各答植物園種植了這種植物。
從 1850 年代到 1860 年代,著名的德國-澳大利亞植物學家 Ferdinand von Mueller 正式描述了幾種澳大利亞新物種。 在 1800 年代末和 1900 年代初,弗雷德里克·貝利 (Frederick M. Bailey) 進一步關注昆士蘭的其他物種,在大量科學論文中對它們進行了描述。
1939 年,Hermann O. Sleumer 描述了許多其他的 Malesian 物種,尤其是在新幾內亞。 1955年,他發表了該屬的修訂版。 1956 年,他在 Flora Malesiana 中對該屬的處理發表了。 從 1969 年到 1990 年代后期,駐扎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植物學家 Don B. Foreman 收集了許多其他物種,他在撰寫對這兩個地區的綜合評論和植物群處理之前正式描述了這些物種; 值得注意的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植物志的權威手冊(1978-1995,迄今為止 3 卷)中,他為山龍眼科和其他科撰寫了章節; 并在權威著作《澳大利亞植物志》(1981-,60卷)中對山龍眼屬進行了論述。
1990 年代馬來西亞的植物學家 Richard C. K. Chung 發表了新物種的正式描述,并對婆羅洲出現的 13 個物種進行了修訂。 總共約有 100 個物種得到了正式的科學描述。
Lawrie Johnson 和 Barbara G. Briggs 在他們 1975 年的專著《山龍眼科:南方科的進化和分類》中將山龍眼屬與木質植物歸為亞族 Heliciinae、部落 Helicieae 和亞科 Grevilleoideae。 然而,遺傳學研究表明這兩者相對無關,而是發現 Hollandaea 和山龍眼屬之間最接近的遺傳相關性,因此將它們歸類在 Roupaleae 部落的 Heliciinae 亞部落中。
多樣性和描述
編輯山龍眼屬植物通常以小樹的形式自然生長,而一些物種則以灌木的形式生長,而一些則生長為高達 30 米(100 英尺)的中型喬木。
它們在 Malesia 地區自然生長,該地區是新幾內亞大約 50 種物種多樣性的主要中心。 它們在西南太平洋地區以及澳大利亞北部和東部自然生長。 它們在南亞和東亞自然生長,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中國南部約 20 種物種多樣性的另一個中心,延伸到印度次大陸、菲律賓、臺灣地區和日本南部的部分地區。 山龍眼科植物的 1,700 種(大約)在南半球具有xxx的多樣性,在北半球附近具有較小的多樣性中心,包括一些山龍眼屬。
山龍眼科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向北進一步減少。 H. cochinchinensis 的自然分布最北端一直延伸到日本,在那里它在溫暖地區的山區長成樹木,而那里沒有其他物種或其他 Proteaceae 屬。 這個物種的日本名字 Yama-mogashi (山もガし),也意味著整個屬和整個山龍眼科植物家族。 在新幾內亞和中國南部的物種多樣性中心,許多物種生長在森林中,高達亞冠層,尤其是在熱帶雨林中。 在澳大利亞,它們通常是熱帶雨林的組成部分,喜歡較肥沃的土壤,尤其是在山龍眼屬全球分布的最南端地區,新南威爾士州的伊拉瓦拉,悉尼以南,那里只出現一種H. glabriflora ,更喜歡更肥沃的玄武巖土壤。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