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噬體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自噬體

    編輯

    自噬體是具有雙層膜的球形結構。 它是巨自噬的關鍵結構,巨自噬是細胞質內容物(例如,異常的細胞內蛋白質、過量或受損的細胞器、入侵的微生物)的細胞內降解系統。 形成后,自噬體將細胞質成分輸送到溶酶體。 自噬體的外膜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 溶酶體的水解酶降解自噬體輸送的內容物及其內膜。

    自噬體的形成受從酵母到高等真核生物都非常保守的基因調控。 這些基因的命名因論文而異,但近年來已被簡化。 以前稱為 APG、AUT、CVT、GSA、PAZ 和 PDD 的基因家族現在統一為 ATG(AuTophaGy 相關)家族。

    自噬體的大小因哺動物和酵母而異。 酵母自噬體約為 500-900 nm,而哺乳動物自噬體更大 (500-1500 nm)。 在一些細胞實例中,如胚胎干細胞胚胎成纖維細胞和肝細胞,自噬體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并且可以被視為環形結構。

    自我形成

    編輯

    自噬體在內質網上形成 omegasome 的初始步驟,隨后是稱為吞噬泡的結構的伸長。

    自噬體的形成由 Atg 基因通過 Atg12-Atg5 和 LC3 復合物控制。 Atg12-Atg5 的偶聯物也與 Atg16 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復合物。 Atg12 對 Atg5 的修飾對于初始膜的伸長至關重要。

    球形結構形成后,ATG12-ATG5:ATG16L1 復合體從自噬體上解離出來。 LC3 被 ATG4 蛋白切割以產生胞質 LC3。 自噬體與其靶膜的末端融合需要 LC3 切割。 LC3 通常用作免疫細胞化學中自噬體的標志物,因為它是囊泡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融合前的最后一刻保持結合。 首先,自噬體與核內體或核內體衍生的囊泡融合。 然后將這些結構稱為兩性體或中間自噬泡。 盡管如此,這些結構包含內吞標記,甚至是小的溶酶體蛋白,如組織蛋白酶 D。

    這個過程在酵母中是相似的,但是基因名稱不同。 例如,哺乳動物中的 LC3 是酵母中的 Atg8,而自噬體是由前自噬體結構 (PAS) 生成的,它與哺乳動物細胞中的前體結構不同。 酵母中的前自噬體結構被描述為位于液泡附近的復合物。 然而,這種本地化的意義尚不清楚。 成熟的酵母自噬體直接與液泡或溶酶體融合,不像哺乳動物那樣形成兩性體。

    在酵母自噬體成熟過程中,還有其他已知參與者,如 Atg1、Atg13 和 Atg17。

    自噬體

    Atg1 是一種在誘導自噬后上調的激酶。 Atg13 調節 Atg1,它們一起形成一個名為 Atg13:Atg1 的復合體,它接收來自營養感應大師 Tor 的信號。 Atg1 在自噬體形成的后期也很重要。

    在神經元中的功能

    神經元中,自噬體在神經突尖端產生,并在它們沿著軸突向細胞體移動時成熟(酸化)。 如果亨廷頓蛋白或其相互作用的伙伴 HAP1(與神經元中的自噬體共定位)被耗盡,這種軸突運輸就會被破壞。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8809/

    (2)
    詞條目錄
    1. 自噬體
    2. 自我形成
    3. 在神經元中的功能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