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堿性粒細胞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嗜堿性粒細胞

    編輯

    嗜堿性粒細胞DetailsSystemIdentifiersMeSHTHFMA

    顯微解剖學術語 然而,它們是xxx的粒細胞類型。 它們負責免疫反應期間的炎癥反應,以及急性和慢性過敏性疾病的形成,包括過敏反應、哮喘、特應性皮炎花粉熱。 它們還產生協調免疫反應的化合物,包括引起炎癥的組胺和血清素,以及防止血液凝固的肝素,盡管它們比肥大細胞顆粒中發現的要少。 肥大細胞曾被認為是從血液遷移到其駐留組織(結締組織)中的嗜堿性粒細胞,但現在已知它們是不同類型的細胞。

    嗜堿細胞系于 1879 年由德國醫生保羅·埃利希 (Paul Ehrlich) 發現,一年前,他在組織中發現了一種細胞類型,他稱之為 mastzellen(現在的肥大細胞)。 埃利希因他的發現獲得了 1908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該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這些白細胞是嗜堿性的,即它們容易被堿性染料染色,如圖所示。

    結構

    編輯

    嗜堿性顆粒細胞含有大的細胞質顆粒,在染色時會在顯微鏡下遮蓋細胞核。 然而,當未染色時,細胞核是可見的,并且通常有兩個裂片。 肥大細胞是另一種粒細胞,其外觀和功能相似。 兩種細胞類型都儲存組胺,這是一種細胞在受到刺激時分泌的化學物質。 然而,它們來自不同的造血分支,肥大細胞通常不在血流中循環,而是位于結締組織中。 與所有循環粒細胞一樣,嗜堿性粒細胞可以在需要時從血液中募集到組織中。

    函數

    編輯

    嗜堿粒細胞出現在許多特定類型的炎癥反應中,尤其是那些引起過敏癥狀的炎癥反應。 嗜堿粒細胞含有抗凝劑肝素,可防止血液過快凝結。 它們還含有血管擴張劑組胺,可促進血液流向組織。 在外寄生蟲感染的部位,例如蜱,可以發現它們的數量異常多。 與嗜酸性粒細胞一樣,嗜堿性粒細胞在寄生蟲感染和過敏中發揮作用。 它們存在于發生過敏反應的組織中,并可能導致這些反應的嚴重程度。 嗜堿粒細胞在其細胞表面具有結合 IgE 的蛋白質受體,IgE 是一種參與大型寄生蟲防御和過敏的免疫球蛋白。 正是結合的 IgE 抗體賦予這些細胞對環境物質(例如花粉蛋白或蠕蟲抗原)的選擇性反應。 最近對小鼠的研究表明,嗜堿性粒細胞還可以調節 T 細胞的行為并調節二次免疫反應的強度。

    CD200

    嗜堿性顆粒功能被CD200抑制。 Herpesvirus-6、herpesvirus-7 和 herpesvirus-8 產生 CD200 同系物,它也抑制嗜堿性粒細胞的功能。 這表明嗜堿性粒細胞可能在對這些病毒的免疫反應中發揮作用。 CD200 受體在嗜堿性粒細胞中比在其他循環白細胞中更頻繁地表達的發現進一步支持了嗜堿性粒細胞在對這些病毒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分泌物

    嗜堿細胞在骨髓中產生并成熟。 當被激活時,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蛋白多糖(例如肝素和軟骨素)和蛋白水解酶(例如彈性蛋白酶和溶血磷脂酶)。 它們還分泌脂質介質,如白三烯 (LTD-4) 和幾種細胞因子。 組胺和蛋白多糖預先儲存在細胞的顆粒中,而其他分泌物質則是新產生的。 這些物質中的每一種都會導致炎癥。 最近的證據表明,嗜堿性粒細胞是細胞因子 interleukin-4 的重要來源,可能比 T 細胞更重要。 白介素 4 被認為是過敏發展和免疫系統產生 IgE 抗體的關鍵細胞因子之一。 還有其他物質可以激活嗜堿性粒細胞分泌,這表明這些細胞在炎癥中具有其他作用。

    嗜堿性粒細胞

    可以使用流式細胞術和所謂的嗜堿性粒細胞激活試驗 (BAT) 在體外研究嗜堿性粒細胞的脫顆粒。 特別是在包括藥物反應(如造影劑引起的過敏反應)在內的過敏反應的診斷中,BAT 的影響很大。

    嗜堿細胞減少癥(嗜堿性粒細胞計數低)很難證明,因為正常的嗜堿性粒細胞計數非常低; 據報道,它與自身免疫性蕁麻疹(一種慢性瘙癢癥)有關。 嗜堿性顆粒細胞癥也不常見,但可能見于某些形式的白血病或淋巴瘤。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28811/

    (2)
    詞條目錄
    1. 嗜堿性粒細胞
    2. 結構
    3. 函數
    4. CD200
    5. 分泌物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