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粒小麥
編輯一粒小麥(來自德語 Einkorn,字面意思是單粒)可以指野生小麥 (Triticum) 品種或其馴化形式。 野生形式是 T. boeoticum (syn. T. m. ssp. boeoticum),馴化形式是 T. monococcum (syn. T. m. ssp. boeoticum)。 Einkorn 是帶殼小麥的二倍體物種(2n = 14 條染色體),堅韌的穎片('外殼')緊緊包裹著谷物。 栽培形式與野生相似,不同之處在于穗在成熟時保持完整且種子較大。 國內形式在法語中稱為 petit épeautre,在德語中稱為 Einkorn,在英語中稱為 einkorn 或 littlespelt,在意大利語中稱為 piccolo farro,在西班牙語中稱為 escanda menor。 該名稱指的是每個小穗僅包含一粒谷物。
一粒小麥是最早被馴化栽培的植物之一。 單粒小麥馴化的最早明確證據可追溯到距今 10,600 至 9,900 年(公元前 8650 年至公元前 7950 年),來自土耳其南部的兩個早期前陶器新石器時代 B 考古遺址 ?ay?nü 和 Cafer H?yük。 在冰人木乃伊 ?tzi 身上發現了單粒小麥的殘余物,可追溯到公元前 3100 年。
歷史
編輯一粒小麥通常在新月沃土北部和安納托利亞的山區野生生長,盡管它的分布范圍更廣,可到達巴爾干半島和南至死海附近的約旦。 它是一種矮小的野生小麥品種,通常不到 70 厘米(28 英寸)高,可食用種子的產量不高。
野生單粒小麥和栽培單粒小麥的主要區別在于種子傳播的方法。 在野生品種中,種子頭通常會破碎并將小麥粒(種子)掉到地上。 這促進了新的小麥作物。 在國產品種中,種子頭保持完整。 雖然這種突變偶爾會在野外發生,但從長遠來看,它在野外是不可行的:完整的種子頭只會在莖腐爛時掉到地上,而谷粒不會散落,而是結成一團,抑制發芽 并使突變的幼苗易患疾病。 但是對于早期的人類收割者來說,收獲帶有完整種子頭的單粒玉米更容易,他們可以手動將種子頭分開并撒下任何未吃掉的谷粒。 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選擇,人類對完整種子頭的偏好創造了國內品種,該品種的籽粒也比野生單粒小麥稍大。 因此,馴化的單粒小麥需要人工種植和收獲才能持續存在。 這個馴化過程可能只用了 20 到 200 年,最終產品是人類更容易收獲的小麥。
一粒小麥是最早的小麥栽培形式之一,與二粒小麥 (T. dicoccum) 并列。 根據來自敘利亞的考古證據,新月沃土的獵人采集者可能早在 3 萬年前就開始收獲單粒小麥。 雖然從野外收集了數千年,但單粒小麥在前陶器新石器時代 A (PPNA) 或 B (PPNB) 時期首次被馴化大約 10,000 年 BP。 來自 DNA 指紋的證據表明,單粒小麥首先在土耳其東南部的 Karaca Da? 附近被馴化,該地區發現了許多 PPNB 農村。 Yuval Noah Harari 的一項理論表明,單粒小麥的馴化與集約化農業有關,以支持附近的哥貝克力石陣遺址。
促進單粒小麥和其他一年生谷物馴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這些植物主要是自花授粉。 因此,單粒小麥的理想(對于人類管理)特性可以在與可能具有特性的野生植物交叉受精的風險較低的情況下得以延續,例如 較小的種子、破碎的種子頭等——不太適合人類管理。
單粒小麥的種植從新月沃土北部傳到高加索、巴爾干和中歐。 一粒小麥比另一種馴化小麥二粒小麥更常生長在涼爽的氣候中。 公元前 2000 年左右,中東單粒小麥的種植開始減少,轉而種植二粒小麥。 在意大利、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單粒小麥的種植從未廣泛開展。 從整個中世紀到 20 世紀初,北歐的一些地區繼續種植單粒小麥。
分類學
編輯- 小麥
- 小麥
同義詞 T.單球菌亞種。 單球菌(馴化)
單粒小麥與常見的現代小麥品種
編輯一粒小麥產量低,但可以在貧瘠、干燥、貧瘠的土壤上生存,而其他小麥品種則無法生存。 它主要在全麥或粥中煮沸食用。
與其他古老的小麥品種一樣,單粒小麥與覆蓋小麥歸為一類,因為它的籽粒不會在脫粒時從種皮(穎片)上脫落。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0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