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
編輯馬齒莧(普通馬齒莧,也稱為小豬草或馬齒莧)是馬齒莧科一年生植物(實際上是美國農業部 10-11 種植區的熱帶多年生植物)多肉植物。
描述
編輯植物高度可達 40 厘米(16 英寸)。 它有光滑、淡紅色、大部分匍匐的莖,葉子可能互生或對生,簇生在莖節和末端。 黃色花朵有五個規則部分,寬度可達 6 毫米(1?4 英寸)。 根據降雨量,花朵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會出現。 在陽光明媚的早晨,花朵只在葉簇的中心單獨開放幾個小時。 微小的種子在豆莢中形成,當種子成熟時豆莢會打開。 馬齒莧有一個帶有纖維狀次生根的主根,能夠耐受貧瘠的土壤和干旱。
果實為許多種子膠囊。 結實率可觀; 一株植物最多可結出 193,000 顆種子。 種子在 25°C 以上的溫度下發芽最佳; 它們的發芽能力較弱,即使覆蓋 5 毫米的土壤也會對發芽產生負面影響。
代謝
P. oleracea 是極少數能夠同時利用 CAM 和 C4 光合作用途徑的植物之一,盡管生化相似,但長期以來被認為彼此不相容。 P. oleracea 在干旱期間將從 C4 途徑切換到 CAM 途徑,并且在輕度干旱期間存在 C4-CAM 雜交光合作用的轉錄調節和生理學證據。
分類學
編輯P. oleracea 于 1753 年由 Carl Linnaeus 在 Species Plantarum 中記錄。 由于變異性大,許多亞種和變種被描述為自己的物種,但根據其他出版物,它們都屬于 P. oleracea 的變異范圍。 同義詞 P. oleracea subsp. sativa、P. sativa 和 P. oleracea var。 sativa 在文獻中更為常見,指的是一種在栽培中更為穩健的形式,其種子較大,無法與該物種分離。 目前種植了大約 40 個 P. oleracea 品種。
這種開花植物通常被稱為冬馬齒莧 (Claytonia perfoliata),是馬齒莧科的一員,與馬齒莧的關系并不密切。
詞源
特定的加詞 oleracea 在拉丁語中意為蔬菜/草藥,是 holeraceus (oleraceus) 的一種形式。
分布與棲息地
編輯馬齒莧分布廣泛,假定主要是人為(或異形),從北非和南歐經中東和印度次大陸延伸到馬來西亞和澳大拉西亞。 美洲的物種狀況不確定。 一般來說,它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外來雜草,但有證據表明該物種在 1350 年至 1539 年存在于克勞福德湖礦床(安大略省),表明它在前哥倫布時代到達北美。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植物已經被美洲原住民吃掉了,并傳播了它的種子。 它如何到達美洲目前尚不清楚。
生態學
編輯與其他常見作物相比,P. oleracea 更耐害蟲,因為它的蠟質覆蓋物可以保護植物免受昆蟲和疾病的侵害。 在某些情況下,P. oleracea 甚至已知具有抗真菌特性。 然而,Drechslera indica(一種真菌)的一些植物毒性代謝物可導致馬齒莧壞死。 另一種真菌 Dichotomophthora portulacae 可引起莖腐病。
眾所周知,Schizocerella pilicornis 和 Hypurus bertrandi 以馬齒莧為食。 在某些情況下,它們可能有助于控制 P. oleracea 的競爭力,以防止雜草侵擾不需要 P. oleracea 的田地,但它們并不能完全阻止它的生長。
使用
編輯營養
生馬齒莧含有 93% 的水、3% 的碳水化合物、2% 的蛋白質,脂肪含量可忽略不計(表)。 在 100 克參考量中,馬齒莧提供 20 卡路里熱量,以及豐富的(每日攝入量 DV 的 20% 或更多)維生素 E (81% DV) 和維生素 C (25% DV),含量適中 (11– 19% DV) 的幾種膳食礦物質(表)。 馬齒莧富含 α-亞麻酸,這是一種必需的 omega-3 脂肪酸。
烹飪
馬齒莧的所有部分都可以生吃或煮熟食用。 種子可以生吃或用來做面粉。
這種植物可以作為葉菜食用。 威廉·科貝特 (William Cobbett) 指出,當法國人和豬一無所獲時,他們就會吃掉它。 兩者都在沙拉中使用它,也就是說,生的。 它略帶酸味和咸味,在歐洲、北非、中東、亞洲和墨西哥的大部分地區都有食用。 莖、葉、花蕾均可生食或熟食。 馬齒莧可以新鮮用作沙拉、炒菜或像菠菜一樣煮熟,而且由于其粘稠的特性,它也適合做湯和燉菜。 酸味是由草酸和蘋果酸引起的,后者是通過景天酸代謝 (CAM) 途徑產生的,這種途徑存在于許多旱生植物(生活在干燥條件下的植物)中。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