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編輯麥芽糖(/?m??lto?s/ 或 /?m??lto?z/),也稱為麥芽二糖或麥芽糖,是由兩個葡萄糖單元通過 α(1→4) 鍵連接形成的二糖。在異構體異麥芽糖中,兩個葡萄糖分子通過 α(1→6) 鍵連接。麥芽糖是直鏈淀粉同源系列的雙單元成員,是淀粉的關鍵結構基序。當 β-淀粉酶分解淀粉時,它會一次去除兩個葡萄糖單元,從而產生麥芽糖。這種反應的一個例子是在發芽的種子中發現的,這就是它以麥芽命名的原因。與蔗糖不同,它是一種還原糖。
歷史
編輯麥芽糖是由 Augustin-Pierre Dubrunfaut 發現的,盡管這一發現直到 1872 年被愛爾蘭化學家和釀酒師 Cornelius O'Sullivan 證實后才被廣泛接受。它的名字來自麥芽,加上糖類名稱中使用的后綴“-ose”。
結構和命名
編輯碳水化合物一般根據糖亞基的多少分為單糖、低聚糖和多糖。麥芽糖,有兩個糖單位,是一種雙糖,屬于低聚糖。 葡萄糖是一種己糖:一種含有六個碳原子的單糖。兩個葡萄糖單元呈吡喃糖形式,通過 O-糖苷鍵連接,xxx個葡萄糖的xxx個碳 (C1) 連接到第二個葡萄糖的第四個碳 (C4),表示為 (1→4) . 該鏈接的特征為 α,因為與異頭碳 (C1) 的糖苷鍵與 CH 同一環中的 2OH 取代基(xxx個葡萄糖的 C6)。如果異頭碳 (C1) 的糖苷鍵與 CH2OH 取代基處于同一平面,則它將是 歸類為 β(1→4) 鍵,所得分子將是纖維二糖。第二個葡萄糖分子的端基異構碳 (C1) 不參與糖苷鍵,可以是 α- 或 β- 端基異構體,具體取決于所連接的羥基相對于 CH同一環的 2OH 取代基,產生 α-麥芽糖或 β-麥芽糖。
麥芽糖的異構體是異麥芽糖。這類似于麥芽糖,但它不是在 α(1→4) 位置的鍵,而是在 α(1→6) 位置,與在糖原和支鏈淀粉的分支點處發現的鍵相同。
屬性
編輯與葡萄糖一樣,麥芽糖是還原糖,因為兩個葡萄糖單元之一的環可以打開以呈現游離醛基; 另一個不能,因為糖苷鍵的性質。 麥芽糖可以被麥芽糖酶分解成葡萄糖,麥芽糖酶催化糖苷鍵的水解。
麥芽糖在水溶液中表現出變旋性,因為異頭碳的不同構象形成的α和β異構體具有不同的比旋光度,在水溶液中,這兩種形式處于平衡狀態。 麥芽糖可以很容易地通過 Woehlk 測試或 Fearon 對甲胺的測試來檢測。
它有甜味,但甜度僅為糖的 30-60%,具體取決于濃度。 10% 的麥芽糖溶液的甜度是蔗糖的 35%。
來源與吸收
編輯麥芽糖是一種麥芽成分,是谷物在水中軟化并發芽時獲得的物質。它還以高度可變的量存在于部分水解的淀粉產品中,如麥芽糖糊精、玉米糖漿和酸解淀粉。
在植物之外,麥芽糖也(很可能)存在于糖袋中。
在人類中,麥芽糖被各種麥芽糖酶分解,提供兩個可以進一步加工的葡萄糖分子:分解以提供能量,或儲存為糖原。人類缺乏蔗糖酶-異麥芽糖酶會導致蔗糖不耐受,但完全麥芽糖不耐受極為罕見,因為存在四種不同的麥芽糖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