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蜜
編輯菠蘿蜜 (Artocarpus heterophyllus),也稱為菠蘿蜜樹,是無花果、桑樹和面包果科(桑科)中的一種樹種。 它的原產地位于印度南部西高止山脈、孟加拉國全境、斯里蘭卡以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之間的地區。
杰克樹非常適合熱帶低地,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種植。 它結出所有樹木中xxx的果實,重量可達 55 公斤(120 磅),長度可達 90 厘米(35 英寸),直徑可達 50 厘米(20 英寸)。 一棵成熟的杰克樹每年可結出約 200 個果實,而老樹每年可結出多達 500 個果實。 菠蘿蜜是由數百至數千朵單花組成的復果,以未成熟果實的肉質花瓣為食。 成熟的果實很甜(取決于品種),更常用于甜點。 綠色菠蘿蜜罐頭味道溫和,質地類似肉,因此被稱為植物肉。
波羅蜜常用于南亞和東南亞美食。 成熟和未成熟的水果都被食用。 它在國際上有罐裝或冷凍食品和冷餐,還有面條和薯片等各種水果制品。
詞源和通用名
編輯菠蘿蜜一詞來自葡萄牙語 jaca,而后者又源自馬拉雅拉姆語術語 chakka(馬拉雅拉姆語:chakka pazham),當時葡萄牙人于 1499 年抵達印度馬拉巴爾海岸(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卡利卡特)。后來的馬拉雅拉姆語 名字 ???? (cakka) 由 Hendrik van Rheede(1678-1703)記錄在 Hortus Malabaricus,卷。 iii 拉丁文。 Henry Yule 將這本書翻譯成 Jordanus Catalani(fl.?1321–1330)的 Mirabilia descripta:東方奇觀。 該術語又源自原始德拉威語詞根 kā(y)(水果、蔬菜)。
醫生和博物學家加西亞·德·奧爾塔 (Garcia de Orta) 在他 1563 年出版的著作 Colóquios dos simples e drogas da India 中使用了菠蘿蜜這個常見的英文名稱。 幾個世紀后,植物學家拉爾夫蘭德爾斯圖爾特建議它以威廉杰克(1795-1822)的名字命名,威廉杰克是一位蘇格蘭植物學家,曾在孟加拉、蘇門答臘和馬來亞的東印度公司工作。
歷史
編輯菠蘿蜜在南亞和東南亞獨立馴化,東南亞名稱并非源自梵文詞根。 它可能首先被爪哇或馬來半島的南島人馴化。 這種水果后來通過菲律賓定居者被引入關島,當時兩者都是西班牙帝國的一部分。 它是孟加拉國的國果和喀拉拉邦的州果。
植物學描述
編輯形狀、樹干和葉子
Artocarpus heterophyllus 是一種常綠喬木,樹干相對較短,樹梢茂密。 它很容易達到 10 到 20 米(33 到 66 英尺)的高度和 30 到 80 厘米(12 到 31 英寸)的樹干直徑。 它有時會形成支撐根。 菠蘿蜜樹的樹皮呈紅褐色,光滑。 如果樹皮受傷,會釋放出乳汁。
葉子互生,呈螺旋狀排列。 它們又粘又厚,分為葉柄和葉片。 葉柄長 2.5 至 7.5 厘米(1 至 3 英寸)。 革質葉片長 20 至 40 厘米(7 至 15 英寸),寬 7.5 至 18 厘米(3 至 7 英寸),呈長圓形至卵形。
在幼樹中,葉子邊緣不規則地裂開或裂開。 在老樹上,葉子是圓形的,深綠色的,葉緣光滑。 葉片有突出的主神經,每側開始有 6 到 8 個側神經。 托葉呈蛋形,長 1.5 至 8 厘米(9?16 至 3+1?8 英寸)。
鮮花和水果
花序在樹干、樹枝或小枝(花椰菜)上形成。 波羅蜜樹是雌雄同株的,一棵樹上既有雌花也有雄花。 花序有花序梗,圓柱形到橢圓形或梨形,長約 10–12 厘米(3+15?16–4+3?4 英寸),寬約 5–7 厘米(2–3 英寸)。 花序最初完全包裹在迅速脫落的蛋形覆蓋層中。
花很小,坐在肉質的軸上。 雄花呈綠色,有些花不育。 雄花有毛,花被末端有兩個 1 到 1.5 毫米(3?64 到 1?16 英寸)的膜。 單個突出的雄蕊是直的,帶有黃色的圓形花藥。 花粉散發后,雄蕊變成灰白色,幾天后脫落。 后來所有的雄花序也都脫落了。 綠色的雌花,有毛狀和管狀的花被,有一個肉質的花狀基部。 雌花的子房有一個寬闊的、頭狀的或很少有雙裂的疤痕。 開花時間從十二月到二月或三月。
橢圓形至圓形的果實是由多朵花的子房融合而成的復果。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