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
編輯在政治、人道主義援助和社會科學中,饑餓被定義為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沒有體力或經濟能力吃足夠的食物來滿足持續一段時間的基本營養需求。 在緩解饑餓的領域中,饑餓一詞的使用意義超出了所有人對食物的普遍渴望,也稱為食欲。 最極端的饑餓形式,營養不良普遍存在,人們因無法獲得充足、有營養的食物而開始餓死,導致饑荒宣告。
縱觀歷史,世界上部分人口經常遭受持續的饑餓。 在許多情況下,饑餓是由于xxx、瘟疫或惡劣天氣造成的糧食供應中斷造成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幾十年里,技術進步和政治合作的加強表明,有可能大幅減少遭受饑餓的人數。 盡管進展參差不齊,但到 2014 年,極端饑餓對世界上很大一部分人口的威脅已經消退。 根據糧農組織《2021 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SOFI)報告,2014 年至 2019 年間,長期饑餓人口數量開始逐漸上升。2020 年,由于 COVID-19 大流行 ,出現了大幅增長,導致近 7.7 億人營養不良。
雖然世界上大多數人繼續生活在亞洲,但自 2015 年以來饑餓人數的增加大部分發生在非洲和南美洲。 糧農組織 2017 年的報告討論了近期饑餓人數增加的三個主要原因:氣候、沖突和經濟放緩。 2018 年版將極端天氣作為饑餓人口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發現在農業系統對極端天氣變化最敏感的國家,饑餓率上升尤為嚴重。 2019 年 SOFI 報告發現,饑餓人數增加與經濟放緩的國家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 2020 年版著眼于實現與饑餓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 的前景。 它警告說,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來應對過去六年的不利趨勢,到 2030 年遭受長期饑餓的人數可能會增加 1.5 億以上。2021 年的報告報告說,COVID-19 導致饑餓人數急劇上升 大流行。
數以千計的組織從事饑餓救濟領域,在地方、國家、區域或國際層面開展活動。 其中一些組織致力于緩解饑餓,而其他組織可能在幾個不同的領域開展工作。 這些組織的范圍從多邊機構到國家政府,再到小型地方倡議,如獨立施粥所。 許多人加入了連接數以千計不同饑餓救濟組織的傘式網絡。 在全球層面,世界上大部分的饑餓救濟工作都由聯合國協調,旨在到 2030 年實現零饑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2。
定義及相關術語
編輯有一種全球公認的定義和衡量饑餓的方法,通常被那些研究或致力于緩解饑餓作為社會問題的人所使用。 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衡量標準,通常稱為慢性營養不良(或在較早的出版物中稱為“食物匱乏”、“長期饑餓”或簡單的“饑餓”。) 對于糧農組織:
- 當熱量攝入低于最低膳食能量需求 (MDER) 時,就會出現饑餓或慢性營養不良。 MDER 是進行輕度活動和維持達到身高所需的最低可接受體重所需的能量。 由于氣候和文化因素的差異,糧農組織對不同國家使用不同的 MDER 閾值。 通常使用年度資產負債表方法,將最低膳食能量需求與全年消耗的估計總卡路里相比較。 糧農組織的定義將饑餓與營養不良和糧食不安全區分開來
- 營養不良是由于大量和/或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過量或失衡造成的。 在糧農組織的定義中,所有饑餓的人都患有營養不良,但營養不良的人可能并不饑餓。 他們可能獲得足夠的原始卡路里以避免饑餓,但缺乏必需的微量營養素,或者他們甚至可能攝入過量的原始卡路里,因此患上肥胖癥。
- 當人們面臨風險或擔心無法滿足他們對食物的偏好(包括原始熱量和營養價值)時,就會出現糧食不安全。 在糧農組織的定義中,所有饑餓的人都是糧食不安全的,但并非所有糧食不安全的人都在挨餓(盡管饑餓和嚴重的糧食不安全之間存在很強的重疊。)。 糧農組織報告說,糧食不安全相當。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