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哪
編輯嗎哪(希伯來語:???,羅馬化:mān,希臘語:μìννα;阿拉伯語:?????????;有時或古語拼寫為 mana)是根據圣經,上帝為以色列人在 40 世紀沙漠旅行期間提供的可食用物質 - 出埃及記之后和征服迦南之前的一年。 《古蘭經》中也提到了 3 次。
描述
編輯希伯來圣經
在希伯來圣經中,嗎哪被描述了兩次:一次是在出埃及記 16:1-36 以及圍繞它的完整敘述,另一次是在民數記 11:1-9 作為單獨敘述的一部分。 在《出埃及記》的描述中,嗎哪被描述為一種細小的、片狀的東西,就像地上的霜。 民數記記載它是夜間帶著露水到達的。 出埃及記補充說,它必須在被太陽的熱量融化之前收集起來,而且它的大小像香菜種子,但顏色是白色的。 民數記將其描述為具有珍珠的外觀,并補充說以色列人將其磨碎并搗成蛋糕,然后將其烘烤,產生的東西嘗起來像用油烘烤的蛋糕。 出埃及記說生甘露嘗起來就像用蜂蜜做的薄餅。 以色列人被指示只吃他們每天收集的嗎哪。 儲存的嗎哪生蟲發臭,xxx的例外是在安息日(準備日)前一天儲存的嗎哪,當時收集的嗎哪量是原來的兩倍。 這種嗎哪并沒有在一夜之間變質。 出埃及記 16:23-24 說:
這是耶和華所吩咐的:明天是安息日,是向耶和華守的圣安息日。 所以烤你想烤的東西,煮你想煮的東西。 把剩下的留著留到早上。 于是他們按照摩西的吩咐,把柜子保存到早晨,柜子既沒有發臭,也沒有生蛆。
古蘭經
mana 這個詞在《古蘭經》中出現了 3 次,分別是 2:57、7:160 和 20:80。 《穆斯林圣訓實錄》中記載,穆罕默德說:松露是真主通過摩西賜予以色列人的“甘露”的一部分,它的汁液是治眼藥。
識別
在圣經記載中,manna 這個名字據說源自問題 man hu,似乎意思是它是什么?,這可能源自阿拉姆語,而不是希伯來語。 Man 可能與阿拉伯語術語 man 同源,意思是蚜蟲,而 man hu 則意味著這是蚜蟲,這符合現代對甘露的廣泛認同,甘露是某些介殼蟲的結晶蜜露。 在沙漠環境中,這種蜜露會因水分蒸發而迅速干燥,變成粘稠的固體,然后變成白色、黃色或褐色。
特別是,有一種介殼蟲以檉柳為食,即檉柳甘露鱗 (Trabutina mannipara),其分泌物通常被認為是圣經中甘露的主要候選者。 在二十世紀之交,西奈半島的阿拉伯人將這種物質作為 man es-simma 出售,大致意思是天堂嗎哪。 檉柳樹(特別是檉柳樹)曾在西奈半島南部分布較為廣泛,檉柳甘露鱗所產的蜜露似蠟,日曬即溶,味甜芳香(如蜂蜜),呈臟黃色 顏色,有點符合圣經對嗎哪的描述。 然而,它主要由糖組成,不可能為人口提供足夠的營養來長期生存,而且很難將其壓制成蛋糕。
另一種蜜露是火雞橡木甘露,也稱為波斯語 gezengevi-gezo、土耳其語 Kudret helvasi、man-es-simma,也稱為 Diarbekir manna 或庫爾德甘露。 它由蚜蟲形成,呈白色。 它在伊朗西部、伊拉克北部和土耳其東部很常見。 干燥后,它會形成堅硬的結晶塊,看起來像石頭。 它們在加入面包之前被搗碎。
一些學者提出嗎哪與埃及術語 mennu 同源,后者指的是一種出現在供品中的物質。
其他研究人員認為嗎哪是地衣的一種形式——一種植物群落,每單位體積密度的質量通常很低,帆狀面積很大。 特別是,Lecanora esculenta 已被假定。 已知的各種地衣的自然空中墜落被描述為發生在與圣經不同的記載中。 在亞洲的一些地區,Lecanora esculenta 覆蓋土壤的程度如此之大,根據 Parrot 的說法,它形成了 15 至 20 厘米厚的床。
1921 年,美國駐耶路撒冷領事向美國政府報告說,他發現甘露是一種露水,當它落在橡樹的葉子上時會變硬并呈現出谷物的形狀。
差異
一些形式批評家認為來自不同傳說的嗎哪的相互矛盾的描述,民數記中的描述來自 Jahwist tradi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