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黏膜白色海綿狀痣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黏膜白色海綿狀痣

      癥狀體征

      1.黏膜白色海綿痣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黏膜角化異常性疾病,具有家族性。皮損可在出生時即可出現,也可以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出現,青春期達到xxx,一般終生保持穩定。

      2.頰黏膜、唇黏膜和齒齦最常累及,口腔大部分黏膜在一定程度上均可累及。鼻、咽、和腸道黏膜也可出現相似病變。

      3.病損黏膜呈白色、增厚、無規律性海綿狀或鱗片狀,鱗片揭去,露出粉紅色類似上皮的光潔面,觸之松軟海綿硬度,粗糙不適感。該病屬良性病變。

       用藥治療

      1.維A酸可角化形成,開始劑量宜小,5mg,2~3次/d。副作用可出現頭痛、頭暈。1周后逐漸適應,劑量可增至30~60mg,3次/d,1~2月為一療程。

      

    2.局部治療 可用冷凍或激光療法,小范圍手術切除。中醫治療可參見口腔黏膜白斑。

       飲食保健

      根據不同的癥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針對具體的病癥制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預防護理

      早發現,早治療。

       病理病因

      家族遺傳性的原因所致。

       疾病診斷

      1.該病皮損出現較早,家族史明顯,先天性甲肥厚(pachyonychia congenita)伴有掌跖異常角化和甲改變。

      2.白色水腫(leukoedema) 皮損向周圍浸潤期間無色素脫失。

      

    3.黏膜白色海綿痣與遺傳性良性表皮內發育不良的口腔病變相似,但后者累及結膜,不累及和腸道黏膜,組織病理學差異不明顯。

      4.口腔黏膜白斑 系灰白或白色有光澤斑片,不呈海綿狀,組織病理可見有角化不良,基底層液化變性,xxx有炎性浸潤。

      5.口腔紅色乳頭瘤病(oral florid papillomatosis) 損害呈菜花樣腫瘤,多發于舌部、喉頭、氣管等部黏膜,易繼發癌變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超微結構顯示:張力纖維形成或分布異常,透明角質顆粒形成和異常,胞漿空泡形成。

      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口腔黏膜上皮增生,棘層顯著增厚,有明顯局限性上皮細胞水腫,顯示角化過度及角化不全。有時可見有小量聚集的角質透明。基底層細胞空泡變性,核變小、固縮、異位。胞漿嗜酸性包涵體形成,及在異常角化區堆集。通常無細胞特點,但部分病例有基底層增生和輕度有絲活性。超微結構顯示:張力纖維形成或分布異常,透明角質顆粒形成和異常,胞漿空泡形成。病理特點與先天性甲肥厚和白色水腫相似,須結合臨床特點方可診斷。

       并發癥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預后

      口腔紅色乳頭瘤病,易繼發癌變。

       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很清楚。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338/

    (0)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