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酸乳桿菌

    編輯
    本詞條由“匿名用戶” 建檔。

    嗜酸乳桿菌

    編輯

    嗜酸乳桿菌(新拉丁語“acid-loving milk-bacillus”)是一種桿狀、革蘭氏陽性、同型發酵、厭氧微生物,于 1900 年首次從嬰兒糞便中分離出來。該物種最常見于人類 ,特別是胃腸道、口腔和陰道,以及各種發酵食品,如發酵酸奶。 該物種最容易在低 pH 值(低于 5.0)下生長,最佳生長溫度為 37°C。 某些嗜酸乳桿菌菌株顯示出很強的益生菌作用,并在商業上用于乳制品生產。 嗜酸乳桿菌的基因組已被測序。

    嗜酸乳桿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和產氣莢膜梭菌的生長具有拮抗作用。 在四種生物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受影響xxx。 與金黃色葡萄球菌一起,其他革蘭氏陽性菌 C. perfringens 比其他兩種革蘭氏陰性菌更受嗜酸乳桿菌的影響。 嗜酸乳桿菌被發現還可以減少由變形鏈球菌引起的口腔菌斑形成。

    歷史

    編輯

    嗜酸乳桿菌于1900年由Ernst Moro首次從人體胃腸道中分離出來,原名Bacillus acidophilus。 隨著時間的推移,表征生物體分類學的方法發生了許多變化,導致了 1929 年乳酸桿菌屬的區分。當單個分離物的多個菌株被賦予多種名稱時,尋找原始菌株的過程變得復雜。 大多數關于嗜酸乳桿菌的研究都集中在一個特定的鏈上,嗜酸乳桿菌 NCFM。 隨著有關嗜酸乳桿菌 NCFM 的大量信息被發現,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判定該微生物是飲料、乳制品和其他益生菌食品中的批準成分。

    生物學和生化特征

    編輯

    形態學

    嗜酸乳桿菌是一種固定的桿狀(桿菌)革蘭氏陽性生物,大小范圍為 2-10 μm。 作為革蘭氏陽性,嗜酸乳桿菌具有一個磷脂雙層膜,其大細胞壁由膜外部的肽聚糖組成。 嗜酸乳桿菌的細胞壁與磷壁酸和表面蛋白交織在一起,具有陰離子和中性多糖以及襯在細胞外部的 S 層。 嗜酸乳桿菌的 S 層蛋白已顯示粘附在上皮細胞以及粘液和其他細胞外蛋白上。 S層由兩個結構域組成。 C端域負責細胞壁錨定,而N端域負責與細胞環境相互作用,以及S層自組裝。 在嗜酸乳桿菌物種中,N 末端區域顯示出高氨基酸變異性以及低序列同源性 (31-72%)。 然而,C 端顯示低氨基酸變異性和高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77-99%).L。 嗜酸菌沒有像鞭毛或絨毛那樣的任何細胞外運動方式,因此是一種不動的微生物。

    代謝

    嗜酸乳桿菌是一種同型發酵厭氧微生物,這意味著它只產生乳酸作為發酵的最終產物; 并且它只能通過 EMP 途徑(糖酵解)發酵己糖(而非戊糖)。 由于可用營養有限,嗜酸乳桿菌在牛奶中的生長時間比在宿主中的生長時間慢。 由于它在牛奶中用作益生菌,美國乳制品科學雜志進行的一項研究檢查了嗜酸乳桿菌的營養需求,以提高其低生長率。 研究發現,葡萄糖和氨基酸半胱氨酸谷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酪氨酸、纈氨酸和精氨酸是嗜酸乳桿菌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甘氨酸、泛酸、 和 Mn2+ 作為刺激營養素。 該研究有助于解釋牛奶中嗜酸乳桿菌的低生長率,因為牛奶中缺乏嗜酸乳桿菌生長所必需的一些氨基酸。 在發酵乳中添加消耗率高的氨基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可能方案。

    嗜酸乳桿菌

    基因組學

    當認識到原核生物在復制過程中如何復制其 DNA 時,原核基因組的特化是可區分的。 在嗜酸乳桿菌中,復制從稱為 oriC 的起點開始,并以復制叉的形式雙向移動。 在 DNA 聚合酶 III 的幫助下,DNA 在前導鏈上連續合成,在滯后鏈上合成不連續的岡崎片段。 需要 RNA 引物來啟動前導鏈和滯后鏈上的 DNA 合成。 DNA 聚合酶 III 跟隨 RNA 引物以 5' 到 3' 方向合成 DNA。 嗜酸乳桿菌由一個小基因組組成,其鳥嘌呤-胞嘧啶含量較低,約為 30%。 一項比較嗜酸乳桿菌不同菌株的 46 個基因組的研究發現。

    內容由匿名用戶提供,本內容不代表www.gelinmeiz.com立場,內容投訴舉報請聯系www.gelinmeiz.com客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elinmeiz.com/233445/

    (3)
    詞條目錄
    1. 嗜酸乳桿菌
    2. 歷史
    3. 生物學和生化特征
    4. 形態學
    5. 代謝
    6. 基因組學

    輕觸這里

    關閉目錄

    目錄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